比目魚:常常平臥在海底,在身體上覆蓋上一層砂子,只露出兩只眼睛以等待獵物、躲避捕食。
海馬:在受敵害侵襲時,往往因咽肌收縮而發出咯咯的響聲,發出“求救”的信號,它的防御非常被動。
野兔:一遇到危險就立即逃回洞內。
黃鼬:及其家族的其他成員還有一種退敵的武器,那就是位于肛門兩旁的一對黃豆形的臭腺,它們在奔逃的同時,能從臭腺中迸射出一股臭不可忍的分泌物。假如追敵被這種分泌物射中頭部的話,就會引起中毒,輕者感到頭暈目眩,惡心嘔吐,嚴重的還會倒地昏迷不醒。
次級防御
次級防御只有當捕食動物出現之后才起作用,它可增加和捕食動物相遇后的逃脫機會。次級防御有十種類型,即:回撤、逃遁、威嚇、假死、轉移攻擊部位、反擊、臀斑和尾斑信號、激怒反應、報警信號和迷惑捕食者。
1、回撤
是穴居動物最有效的次級防御手段,野兔一遇到危險就立即逃回洞內;管居沙蠶遇到危險則立即縮回到自己的管內。在同樣情況下,有殼動物會縮入殼內,有刺動物則會滾成球或將刺直立起來,保護其軟體部位。蝸牛、猬、犰狳也采取這種方式。這種方式的缺點是影響其他活動的進行如取食,同時也不知捕食者是否離去。
2、逃遁
很多動物當捕食者接近時往往靠跑、跳、游泳或飛翔迅速逃離,有時采取直線運動,有時采取不規則運動。例如夜蛾和尺蠖蛾在蝙蝠離它們較遠時采取直線飛行,以便盡快飛出蝙蝠的搜索區,但當蝙蝠離它們較近時,便采取飄逸不定的不定向飛行,使蝙蝠難以捕捉。非洲獵豹快速追捕瞪羚時,瞪羚在全力奔跑一陣以后,會突然停住,馬上改向一側跑去。如果它不拐彎,仍照直跑,那么它很有可能被獵豹抓住。瞪羚雖然跑得不一定很快,但它在奔跑過程中有急轉彎的特殊本領,因此它常常能從獵豹的爪下逃脫。
3、威嚇
不能迅速逃跑或已被捉住的動物,往往采用威嚇手段進行防御。蟾蜍在受到攻擊時會因肺部充氣而使整個身體膨脹起來,造成一種身體極大的虛假印象。螳螂遇到危險時會把頭轉向捕食動物,翅和前足外展,把其上的鮮艷色彩暴露出來,同時還靠腹部的摩擦發出像蛇一樣的嘶嘶響聲,這種行為常常可把小鳥嚇跑。
4、假死
很多動物都以假死習性來逃避捕食動物的攻擊。如很多甲蟲、螳螂、蜘蛛和哺乳動物中的負鼠等。這些動物通常只能短時間地保持假死狀態,之后便會突然飛走或逃走。
5、轉移攻擊部位
有些動物是通過誘導捕食動物攻擊自己身體的非要害部位而逃生的。眼蝶和灰蝶的翅上常常生有一個或多個小眼斑,其作用是吸引捕食動物的攻擊,從而使身體的頭部或其他要害部位免受攻擊。很多蜥蜴在受到攻擊時會主動把尾巴脫掉,以后會再生出新的尾巴。
6、反擊
一個動物在受到捕食動物攻擊時的最后逃生機會,就是利用一切可用的武器(如牙、角、爪等)進行反擊。大部分動物在遭捕捉后都會進行反擊。棲居在北極苔原地帶的麝牛,在遇到狼的襲擊時,會把幼牛保護在牛群中間,成年的麝牛成群地圍成圓陣,個個頭朝外,用犄角與狼搏斗。在這種陣勢下,狼是無能為力的,最后一退了之。
擴展資料防御物質
1、防御物質是動物進行防御行為時,為了防御自己免受攻擊、傷害而發散出的物質。特別是指當動物受到別的動物攻擊時,為保衛自己而分泌、發散出的物質。
2、這種物質多為惡臭和刺激性的化合物。椿象類從臭腺發散出有臭味的分泌物(成分是2-己烯醛、2-辛醛、2-癸烯醛等),麈芥蟲科的步行蟲(Pheropsophusjessoensis)從尾部噴出有刺激臭味的物質(主要是醌類)。地膽科(Mel-oidae)、豆斑蟊蟲科(Epicaupidae)的成蟲所分泌的斑蟊蟲素(cantharidin)也可看作防御物質。此外還有高等動物蟾蜍分泌的白汁、臭鼬的臭腺分泌物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防御行為???次級防御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黃鼬??生活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