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蟬。
沫蟬的棲息地十分廣泛,遍布全球各地,但一直不引人重視。最近,英國劍橋大學的生態學家發現,沫蟬后腿內存在有大量的肌肉,就像一個彈弓,可以在一毫秒時間內釋放出儲存在肌肉里的能量,跳躍到70厘米的高處。
這相當于人跳200米那么高。相對于自身長度而言,沫蟬的跳躍高度已經超過了先前人們普遍認同的昆蟲界的跳高冠軍跳蚤。
擴展資料沫蟬的生活與習性
一年發生1代,以卵在土縫中越冬。海拔400m以下地區5月下旬始見成蟲,6月中旬至8月中旬較多見,9月下旬終見。成蟲多集中于背陽、背風地或田埂邊稻株的直立葉片上危害。
上午10:00前一般較少活動。交尾多在下午16:00-18:00進行,此后活動頻繁。成蟲受驚后飛起,在不遠處落下,因而其危害多集中連片。山區高差較大的梯田埂用石塊砌成,成蟲喜在早晨飛到背陽田埂的石塊間隙中產卵,卵散產,每處3-5粒,雌蟲懷卵量70-90粒。
一般在石塊縫中3-15cm深的土壤內啃食草根,吐白色泡沫,由深而淺。傍晚老熟若蟲爬到土面附近的草莖上,吐沫圍住身體。泡沫較大,直徑15-18mm,多下垂為燈籠狀。
天亮前若蟲大部羽化成蟲,上午8:00-9:00,成蟲飛到附近的草叢中靜狀不動,下午16:00后飛入大田中,9月中下旬溫度下降,若蟲蛻皮速度顯著減緩,多困死在泡沫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沫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