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氣候的變化,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和熱帶的旱季,經常會出現食物的短缺,因而迫使鳥類種群中的一部分個體遷徙到其它食物豐盛的地區。
在遷徙時總是幾十只、數百只,甚至上千只匯集在一起,互相緊接著列隊而飛,古人稱之為“雁陣”。“雁陣”由有經驗的“頭雁”帶領,加速飛行時,隊伍排成“人”字形,一旦減速,隊伍又由“人”字形換成“一”字長蛇形,這是為了進行長途遷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當飛在前面的“頭雁“的翅膀在空中劃過時,翅膀尖上就會產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氣流,排在它后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這股氣流,從而節省了體力。但“頭雁”因為沒有這股微弱的上升氣流可資利用,很容易疲勞,所以在長途遷徙的過程中,雁群需要經常地變換隊形,更換“頭雁”。
它們的行動很有規律,有時邊飛邊鳴,不停地發出“伊啊,伊啊”的叫聲。遷徙大多在黃昏或夜晚進行,旅行的途中還要經常選擇湖泊等較大的水域進行休息,尋覓魚、蝦和水草等食物。
每一次遷徙都要經過大約1~2個月的時間,途中歷盡千辛萬苦。但它們春天北去,秋天南往,從不失信。不管在何處繁殖,何處過冬,總是非常準時地南來北往。
擴展資料
鳥類遷徙的起源問題,目前有3種不同的觀點:
1、鳥類起源于南方,由于大陸板塊自南向北漂移,許多鳥類被帶到了北方,于是由它們返回南方老家的種種嘗試便形成了鳥類遷徙的習性。
2、鳥類起源于高緯度地區,第四紀冰川自北向南的入侵,迫使鳥類向南方遷徙,待到夏季冰川退卻,使鳥類能定期地往復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從而形成了遷徙的行為。
3、鳥類起源于南方的熱帶森林,種群的大量繁殖造成了對食物需求量的增加,因此生態壓力使得某些鳥類在夏季向北方冰川退卻的地擴散,而當冰川來臨時再回到南方越冬,久久之,便形成了定期遷徙的行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