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愛鳥》全篇講的是愛鳥的故事。究其深意,在于一個“仁”字,篇末的“苛政猛于虎,信哉!”正顯出“仁”字的實質。凡人之情,皆出于“仁”,否則,其帶給社會的災害是難以估量的。
原文:
吾①惜少時,所居書室前,有竹柏雜花,叢生滿庭,眾鳥巢其上。武陽君②惡殺生,兒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鳥雀。數年間,皆巢于低枝,其_③可俯而窺也。又有桐花鳳④四五百,日翔集其間。此鳥羽毛,至為珍異難見,而能馴擾⑤,殊不畏人,閭里間⑥見之,以為異事。此無他,不忮⑦之誠,信于異類也。有野老言:鳥雀巢去人太遠,則其子有蛇、鼠、狐貍、鴟、鳶之擾。人既不殺,則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觀之,異時鳥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類也。
注釋:
①吾:作者蘇軾自稱。②武陽君:蘇軾的母親。③_:(kou)雛鳥。④桐花鳳:鳥名。⑤馴擾:馴養。⑥閭里間:這里指鄉里人⑦忮:嫉妒,憎惡。
譯文:
我在少年的時候,所居住的書房前,種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郁郁蔥蔥地長滿在庭院里,許多鳥在上面筑巢。武陽君對殺生的行為很痛恨,囑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鳥雀。幾年的時間下來,鳥巢把樹枝都壓彎了,鳥巢里孵的小鳥低下頭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還有一種叫桐花鳳的鳥也有四五百只,飛翔在院子里,這種鳥的羽毛是最為珍貴很難得見得到的,但(這種鳥)卻能很馴服不受干擾(地待在那兒),而且也不怕人。鄉村里的人見到這種現象,都認為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實)這也沒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不外乎是(主人)對待這些鳥雀的誠心,對待這些不同于人類的動物一直守信用的原因。
有鄉間老人說:“鳥雀的巢離人很遠,就一定會有蛇、鼠、狐貍、鴟、鳶的憂患,人若不殺鳥雀,(他們)自然就親近人,以免去這樣的憂患。由此來看,那時鳥雀的巢不敢靠近人,真是因為人比蛇鼠之類的更兇惡。
二、啟示:
1、這是一篇杰出的寓言散文,首段記作者母親因吃齋行善,故“惡殺生”,禁捕雀鳥,任其生長繁息,使眾鳥不畏人捕而與人親近,實際上起到保護鳥類的作用。
2、此文中在文末引“苛政猛于虎”一語,使全文主題突出,寓意深刻。行文流暢,平易自然,輕描淡寫,以寥寥數筆勾勒出庭院鳥語花香的美景。
3、在平淡自然中顯出“猛于虎也”的雄奇,使文章顯得不同凡響。
擴展資料:
一、《愛鳥》作者簡介:
1、《愛鳥》行文流暢,平易自然,輕描淡寫,以寥寥數筆勾勒出庭院鳥語花香的美景。然而,在平淡自然中顯出“猛于虎也”的雄奇,使文章顯得不同凡響。
2、《愛鳥》是蘇軾所作,作為杰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同杰出詞人辛棄疾并稱為“蘇辛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
3、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享年66歲。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蘇洵的大兒子,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
4、嘉_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