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甘魚又稱章紅魚,分布在熱帶以及亞熱帶地區;中國臺灣海峽存在兩種,喜高溫,最適宜的水溫為23℃~32℃。炎熱的夏季,其食欲最為旺盛。性情活潑,喜歡跳躍,有逆流而上的習性,但行動不是很敏捷,比較笨拙。個體相仿者常常聚集群游至水域的中上層。
擴展資料
食用價值
具有暖胃和中、平降肝陽、祛風、治痹、截瘧、益腸明眼目之功效;主治虛勞、風虛頭痛、肝陽上亢、高血壓、頭痛、久瘧。肉質鮮美,可作生魚片,亦可煎食、煮湯。
分布
分布于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海域。
生態:棲所區域較廣,由水深18-360公尺之間,三、兩成群游動,主要以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
全世界本屬共9種,臺灣產2種。
形態特征
體呈長圓形,腹面圓。脂性眼瞼不發達。主上頜骨寬大,使得上頜之末端呈圓形,且延伸至眼中部之下方。上下頜各有一寬大之齒帶,鋤骨、腭骨及舌面皆有齒。
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含瘤狀鰓耙)11-16。側線無棱鱗。尾柄兩側之肉質棱脊幼時不明顯,隨著成長而逐漸發展。無離鰭。尾柄處有凹槽。幼魚時,頭部具斜暗帶,體側具5條暗帶。
中魚時,體側及各鰭呈黃色、橄欖色或琥珀色。頭部斜暗帶逐漸不顯著,體側暗帶則已消失;成魚體色變化大,體背藍灰至橄欖色,腹面銀白至淡褐色。
體側另具一條黃色縱帶,但有時不顯。各鰭色暗,尾鰭下葉末端淡色或白色。棲所生態主要棲息于較深礁石區海域,偶而可發現于近岸內灣區。棲所區域較廣,由水深18~360公尺之間,三、兩成群游動。主要以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章紅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