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卜算子》的主題是什么
蘇軾《卜算子》的主題是什么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做詩“誹謗朝廷”罪被捕入獄百余天,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寓居定慧院。這首詞作于元豐五年(1082年),是時,蘇軾驚魂未定,心境孤寂,過著“閉門卻掃”的幽居生活。蘇軾詩文多是感情豐富、意境深遠(yuǎn),給人以深刻的思索。鐘嶸《詩品》有言“聞之者心動,味之者無窮”,這首詞正是這樣一篇佳作。
導(dǎo)讀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做詩“誹謗朝廷”罪被捕入獄百余天,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寓居定慧院。這首詞作于元豐五年(1082年),是時,蘇軾驚魂未定,心境孤寂,過著“閉門卻掃”的幽居生活。蘇軾詩文多是感情豐富、意境深遠(yuǎn),給人以深刻的思索。鐘嶸《詩品》有言“聞之者心動,味之者無窮”,這首詞正是這樣一篇佳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dú)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做詩“誹謗朝廷”罪被捕入獄百余天,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寓居定慧院。這首詞作于元豐五年(1082年),是時,蘇軾驚魂未定,心境孤寂,過著“閉門卻掃”的幽居生活。蘇軾詩文多是感情豐富、意境深遠(yuǎn),給人以深刻的思索。鐘嶸《詩品》有言“聞之者心動,味之者無窮”,這首詞正是這樣一篇佳作。詞的上片寫的是幽居者在幽冷、孤寂氣氛中惆悵寂寞的心情——幽人似孤鴻。“缺月”殘?jiān)拢磮A之月,“疏桐”是枝葉稀疏的梧桐樹,在名詞“殘?jiān)隆焙汀笆柰敝g著一動詞“掛”字,天然渾成,妙手偶得,將天與地景色連為一體,用王靜安公的話當(dāng)是“著一‘掛’字而境界全出”。這種“境界”景物蕭條,環(huán)境凄涼,為全詞奠定一種低沉、清冷的基調(diào)。下句里“漏斷”是說漏壺里的水滴盡了。古人用壺漏滴水計(jì)時,漏斷即為下半子時。整個這兩句意思是說“殘?jiān)聮煸谥θ~稀疏的梧桐樹上,此時漏壺中的水滴盡了,正是夜深人靜的時候。”在這樣的時間,這樣的環(huán)境里,詞人在干什么呢?“誰見幽人獨(dú)往來,縹緲孤鴻影”。“幽人”指住在幽靜處的人,作者自謂。因作者心境有不同,此處的幽人與孟浩然《夜歸鹿門歌》“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去”中隱逸之土的“幽人”不同。一個設(shè)問句由獨(dú)往來的幽人引出遺世獨(dú)立的“孤鴻”。(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的樣子)使幽人成為其神似的意象,暗示詞人雖困厄、寂寞卻孤芳自賞,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態(tài)度,這兩句的意思是說“有誰看見幽居的人,獨(dú)自在此徘徊往來呢這時候,天空中飛過一只孤鴻,留下了虛無縹緲的身影。”下片寫孤鴻驚懼,彷徨而又執(zhí)著——孤鴻似幽人。“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醒。”“卻”還且,在這里表示輕微的轉(zhuǎn)折。如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云“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省領(lǐng)會。無人省,言沒有人理解,寫出了“孤鴻的孤寂、凄苦。這兩句是寫孤鴻因受驚而飛起,回過頭來。空有滿腔的心事無人知曉”。“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揀”,挑揀,選擇。“棲”,棲息。傳說鳥擇木而棲,《左傳.哀公十一年》“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不肯棲”寫出了孤鴻的清高、拔俗,也就是詞人自己的形象特征。這兩句意思是說“孤鴻”揀盡了所有的寒枝,卻還是不肯棲宿在上面,最后只好又飛回那寂寞的沙洲,忍受孤單與寒冷。“下片四句,借孤鴻充分反映了作者雖歷盡人世的寂涼、凄苦,卻依舊孤高自賞,堅(jiān)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則始終不渝,也表現(xiàn)了詞人不屈服于現(xiàn)實(shí),不同流于世俗的生活態(tài)度。全詞意境極為清冷而絕俗,技巧很高,手法也極為獨(dú)特,黃庭堅(jiān)曾評論此詞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啟孫告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diǎn)塵俗氣,熟能如此!”《蓼園詞選》也說此詞初從人說起,言如孤鴻之冷落,下專就鴻說。語語雙關(guān),格奇而語雋。胡仔稱贊這首詞的章法云“此詞本詠夜景,至換頭但只說鴻,正如《賀新郎》詞‘乳燕飛華屋’,本詠夏景,至換頭但只談榴花。蓋其文章之妙。語意到處即為之,不可限以繩墨也。”余秋雨《蘇東坡突圍》中,言及此詞,說它道盡了一種真正精神上的孤獨(dú)無告,并說:“對于一個文化人,沒有比這更痛苦的了。凱遲”關(guān)于這首詞,有一個傳說,說的是蘇軾貶在惠州時,有一女子,年十六歲,人很美,不悄明愿嫁人,聽到東坡來到,很高興,常在東坡窗下聽東坡吟詩,后來東坡又被貶到海南島,該女子思念而死,東坡回到惠州聽說后,為她賦了這首詞,這本是后人的牽強(qiáng)附會,所以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中謂“子瞻《卜算子》為興到之作,無有命意。”我雖也不信這傳說,卻也有點(diǎn)喜歡它,為蘇軾。尼采謂“一切文學(xué),予獨(dú)愛以血書者”,這首詞清冷、凄絕,卻不作一句悲語,細(xì)品時方知“字字看來皆是血”。這也正是我愛這首詞的原因之一。
蘇軾《卜算子》的主題是什么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做詩“誹謗朝廷”罪被捕入獄百余天,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寓居定慧院。這首詞作于元豐五年(1082年),是時,蘇軾驚魂未定,心境孤寂,過著“閉門卻掃”的幽居生活。蘇軾詩文多是感情豐富、意境深遠(yuǎn),給人以深刻的思索。鐘嶸《詩品》有言“聞之者心動,味之者無窮”,這首詞正是這樣一篇佳作。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