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漢江古詩原文及翻譯如下:一、《渡漢江》原文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二、《渡漢江》翻譯我一個人在他鄉(xiāng)做陌生的客人,每逢佳節(jié)來臨就更加思念親人。遠遠地知道兄弟們登高插茱萸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少了我一個人。三、《渡漢江》賞析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所作,描繪了草堂周圍明媚的春色。詩歌以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色為背景,營造出清新輕松的情調(diào)氛圍。前兩句,詩人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這副美景。翠綠是新綠的代稱,初春萬物復(fù)蘇,生機勃勃。一橫一縱,展現(xiàn)了一個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的“鳴”字非常傳神,通過擬人手法讓黃鸝顯得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gòu)成了一幅充滿喜慶和生機的畫面。黃鸝在柳樹上鳴叫,這是在靜中帶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描繪了大自然的生氣,白鷺在清澈的天空中翱翔,這不僅展現(xiàn)了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fā)。再者,首句寫黃鸝在柳樹上鳴叫,與下句寫白鷺在天空中飛翔,空間開闊了許多,由下而上,由近而遠,展現(xiàn)了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滿整個環(huán)境,這樣就從另一個角度突顯了早春生機之盛。作者簡介:宋之問(約656—712),唐代詩人,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人,一說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人。高宗上元二年(675年)進士,官至考功員外郎。曾先后事張易之和太平公主。睿宗時貶欽州,賜死。詩與沈佺期齊名,多歌功頌德之作,文辭華靡。放逐途中諸詩則表現(xiàn)了感傷情緒。律體形式完整,對律詩體制的定型頗有影響。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宋之問集》。李頻,唐代詩人,字德新,睦州壽昌(今屬浙江)人。少時以詩著稱。大中八年(854年)進士,調(diào)校書郎,為南陵主簿,遷武功令。后為建州(今福建建甌)刺史。卒于官。其詩多為五律。詩集本名《建州刺文集》,又稱《梨岳集》),《全唐詩》存其詩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