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起源于什么年代
詩經是起源于什么年代
2.先秦時期,《詩經》被稱為《詩》,或簡稱為《詩三百》、《三百篇》。3.西漢時期,《詩經》被尊為儒家經典,正式稱為《詩經》。4.約成書于春秋時期的《詩經》,漢代由齊、魯、韓、毛四家傳授。5.東漢時期,齊、魯、韓三家亡失,僅存《毛詩外傳》。6.毛詩自東漢以后盛行,并流傳至今。7.《詩經》中最早的作品約成于西周時期,如《尚書》所載,《豳風·鴟鸮》為周公旦所作。8.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戰國竹簡中,《耆夜》篇與《詩經·唐風》中的《蟋蟀》一篇關系密切。9.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葉,如《陳風·株林》等。10.《詩經》包含“風”“雅”“頌”及修辭手法“賦”“比”“興”,合稱為《詩經》的“六義”。11.《詩經》的“風”指聲調,“雅”指王畿之樂,“頌”指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
導讀2.先秦時期,《詩經》被稱為《詩》,或簡稱為《詩三百》、《三百篇》。3.西漢時期,《詩經》被尊為儒家經典,正式稱為《詩經》。4.約成書于春秋時期的《詩經》,漢代由齊、魯、韓、毛四家傳授。5.東漢時期,齊、魯、韓三家亡失,僅存《毛詩外傳》。6.毛詩自東漢以后盛行,并流傳至今。7.《詩經》中最早的作品約成于西周時期,如《尚書》所載,《豳風·鴟鸮》為周公旦所作。8.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戰國竹簡中,《耆夜》篇與《詩經·唐風》中的《蟋蟀》一篇關系密切。9.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葉,如《陳風·株林》等。10.《詩經》包含“風”“雅”“頌”及修辭手法“賦”“比”“興”,合稱為《詩經》的“六義”。11.《詩經》的“風”指聲調,“雅”指王畿之樂,“頌”指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28/wz/18322840352.jpg)
1.《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2.先秦時期,《詩經》被稱為《詩》,或簡稱為《詩三百》、《三百篇》。3.西漢時期,《詩經》被尊為儒家經典,正式稱為《詩經》。4.約成書于春秋時期的《詩經》,漢代由齊、魯、韓、毛四家傳授。5.東漢時期,齊、魯、韓三家亡失,僅存《毛詩外傳》。6.毛詩自東漢以后盛行,并流傳至今。7.《詩經》中最早的作品約成于西周時期,如《尚書》所載,《豳風·鴟鸮》為周公旦所作。8.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戰國竹簡中,《耆夜》篇與《詩經·唐風》中的《蟋蟀》一篇關系密切。9.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葉,如《陳風·株林》等。10.《詩經》包含“風”“雅”“頌”及修辭手法“賦”“比”“興”,合稱為《詩經》的“六義”。11.《詩經》的“風”指聲調,“雅”指王畿之樂,“頌”指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12.“賦”“比”“興”是《詩經》的修辭手法,其中“賦”和“比”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13.“興”在詩歌中起到渲染氣氛、創造意境的作用。14.《詩經》的主要采集者是尹吉甫,被尊稱為中華詩祖。15.尹吉甫出生于江陽(現瀘州市),晚年流放至房陵(房縣古稱),葬于今湖北房縣青峰山。16.《詩經》的作者非一人,地域廣泛,包括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以及民間歌謠。17.關于民間歌謠如何集中到朝廷,有學者認為是由周王朝派采詩人搜集,也有說法認為是各國樂師搜集。18.諸侯之樂獻給天子,使民間歌謠匯集到朝廷。
詩經是起源于什么年代
2.先秦時期,《詩經》被稱為《詩》,或簡稱為《詩三百》、《三百篇》。3.西漢時期,《詩經》被尊為儒家經典,正式稱為《詩經》。4.約成書于春秋時期的《詩經》,漢代由齊、魯、韓、毛四家傳授。5.東漢時期,齊、魯、韓三家亡失,僅存《毛詩外傳》。6.毛詩自東漢以后盛行,并流傳至今。7.《詩經》中最早的作品約成于西周時期,如《尚書》所載,《豳風·鴟鸮》為周公旦所作。8.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戰國竹簡中,《耆夜》篇與《詩經·唐風》中的《蟋蟀》一篇關系密切。9.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葉,如《陳風·株林》等。10.《詩經》包含“風”“雅”“頌”及修辭手法“賦”“比”“興”,合稱為《詩經》的“六義”。11.《詩經》的“風”指聲調,“雅”指王畿之樂,“頌”指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