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傳承與解讀,涉及“詩經四大家”,即魯、齊、韓、毛四家。魯詩由魯人申培所傳,齊詩出自齊地轅固之手,韓詩則由燕人韓嬰所授。前三家稱為今文學家,西漢時期已被官方采納為學術研究,設立博士職位。毛詩則屬古文詩學體系,源自私學傳承,東漢時期開始盛行。四家詩派的注釋工作,都旨在弘揚儒家思想,對《詩經》的解釋相差無幾。三家詩作為今文經學的一部分,采用當時流行的隸書記錄,而毛詩則保留了一些先秦時期的古文版本。秦朝焚書之后,《詩經》以易于傳誦的特性得以流傳,并在漢代廣為傳播,形成了魯、齊、韓三家今文詩學派別。在漢代,魯、齊、韓三家詩均被立為博士,成為官方學術研究,而毛詩雖不屬于官方所立的博士之學,但在東漢時期逐漸流行,至今仍為人們所普遍接受。四大家的研究與傳承,對《詩經》的保存與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