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晚期軍事編制
明代晚期軍事編制
在沿海平倭時期,明軍以步兵為主,火器和大騎兵為輔,這主要受南方地理條件限制了騎兵發揮的影響。在北方對付游牧民族的明軍,仍然以騎兵出擊和火器守城為主,這一時期明軍呈現出軍余緩慎事戰術上的多元化。對后金的戰爭時期,明軍主流戰術達到了超越時代的先哪彎進性。即以火器為主,步騎為輔,戰術特點是以火器打頭陣,步騎混合方陣列在火器營后面待敵。這種“先進性”完全脫離了當時火器無法單獨對付騎兵集團、而明軍又缺乏嚴格訓練的實際情況,導致戰事屢敗,最終迫使明軍重又回歸到傳統的守城戰略。
導讀在沿海平倭時期,明軍以步兵為主,火器和大騎兵為輔,這主要受南方地理條件限制了騎兵發揮的影響。在北方對付游牧民族的明軍,仍然以騎兵出擊和火器守城為主,這一時期明軍呈現出軍余緩慎事戰術上的多元化。對后金的戰爭時期,明軍主流戰術達到了超越時代的先哪彎進性。即以火器為主,步騎為輔,戰術特點是以火器打頭陣,步騎混合方陣列在火器營后面待敵。這種“先進性”完全脫離了當時火器無法單獨對付騎兵集團、而明軍又缺乏嚴格訓練的實際情況,導致戰事屢敗,最終迫使明軍重又回歸到傳統的守城戰略。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29/wz/18305282152.jpg)
明軍戰術的演變:明朝軍事戰術經歷了幾個主要的發展階段。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時期,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擅長守城。在與北元作戰時,也曾大量使用騎兵,但都是在步兵方陣的伴隨下運用的。明成祖朱棣時期,明軍以騎兵為主,步兵和火器為輔,擅長野戰。明成祖本身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在他的指揮下,明軍具有極強的攻擊性,他曾五次親征漠北,前三次大獲全勝,后兩次由于游牧民族逃避,讓朱棣感到羞愧。這一時期,明軍戰力應該是明朝歷史上最強大的時期。在沿海平倭時期,明軍以步兵為主,火器和大騎兵為輔,這主要受南方地理條件限制了騎兵發揮的影響。在北方對付游牧民族的明軍,仍然以騎兵出擊和火器守城為主,這一時期明軍呈現出軍余緩慎事戰術上的多元化。對后金的戰爭時期,明軍主流戰術達到了超越時代的先哪彎進性!即以火器為主,步騎為輔,戰術特點是以火器打頭陣,步騎混合方陣列在火器營后面待敵。這種“先進性”完全脫離了當時火器無法單獨對付騎兵集團、而明軍又缺乏嚴格訓練的實際情況,導致戰事屢敗,最終迫使明軍重又回歸到傳統的守城戰略。兵制方面的說明:由于明政權存在的時間跨度大,其軍制也相應的十分復雜。明軍的常規兵制主要來源于所謂的“垛集軍”,即把一部分特定人群劃為軍籍,世代相傳。全國的軍事力量以衛所為基本單位,每衛數千人,每所數百人,分駐地方。這一點模仿了唐朝的府兵制。在地方,設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設都指揮使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都司之下,府、縣二級遍設衛所,一府設所,連縣設衛。級別包括衛、千戶所、百戶所,人數分別為5600人、1120人和120人,長官分別為衛指揮使、千戶和百戶。其下還有總旗(60人)、小旗(6人)等編制。各衛分統于都指揮使司,各都指揮使司又分統于中央五軍都督府。地方衛所之外,在京師集中了一百多衛,編為三大營,稱京軍,作為國家的戰略力量。凡有大的出征一般是由于京軍執行。京軍的人數在明朝前期高達50-80萬人,裝備精良,以保持中央對地方的優勢。明軍兵制的特點是實行分權管理:軍隊的軍籍屬于五軍都督府管,各省有自己的都指揮使作為長官,負責平時訓練組織。中央政府的兵部負責人事、參謀和調遣,一有兵事,則由兵部派出總兵官去指揮都指揮使和衛所兵作戰,作戰完畢則交出軍權。這樣,都指揮使、都督府和總兵,都無法全面控制,有指揮權的平時不和軍隊在一起也無固定下屬,軍權牢牢控制在國家機器手里。所謂“將不專兵,兵不私將”。分權制度的好處是最大限度防止將領擁兵自重,反叛中央,弱點是指揮官不參與軍隊的訓練和管理,在實際操作中影響軍隊的戰斗力發揮。野戰兵制包括京師三大營、高危地區的邊防軍和優秀將領一手組建的私兵。京師三大營是明朝理論上最精銳的部隊,分為“五軍營”、“神樞營”和“神機營”三大營,其中神機營專門使用火器。私兵的起源應該是在戚繼光階段,戚繼光在衛所軍已經失去實戰能力的情況下,放棄了傳統的征兵制,轉而采取募兵制。他招募吃苦耐勞的農民和礦工參軍,然后發給比其他傳統部隊(衛所軍)更高的軍餉,親自訓練和指揮作戰,并在士兵中大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這支人數最高不過萬的軍隊成為一支戰斗力極強的鐵軍,號稱戚家軍,而不是某某番號明軍。萬歷初期,張居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借鑒戚繼光等一些優秀將領的練兵經驗,大力整頓軍隊,使明朝和明軍恢復了一些元氣。像一些著名的邊防將領,他們所統率的軍隊都是以征兵制和雇兵制相結合,而這些雇兵有很大一部分不在正規軍的編制之內,稱為私兵。然后以精銳的私兵(通常在一千五百至三千人左右)為支點,帶動整支軍隊的戰斗力,最終使部隊成為某些名將的專屬部隊,如果他們調防,手下的這些精銳往往隨他們一起行動。明朝后期,野戰軍主力京師三大營已經失去了應有的戰斗力,能真正擔起主要作戰任務的就完全是邊防軍和實力派將領所擁有的這些專屬部隊了。明軍的武器裝備由冷兵器和火器組成,有關火器的詳述在《龍戰》其他篇章中已經講過了,這里只簡單再提一下,明軍的火器應用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在明成祖朱棣時期前后,這時候的火器仍然從屬于冷兵器裝備,雖然有著名的神機營出現,但其作用僅在面對敵軍沖鋒時給予一定的火力殺傷,后續戰斗仍由弓馬步騎等冷兵器軍種完成。到了神宗末期,火器已經成為明軍中的主戰裝備。明朝中期,戚繼光鎮守北疆薊鎮(今河北遷西縣西北)練兵時,編練的水軍營、步營、騎營、車營、輜重營,使用槍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編制總數的50%左右。明軍的后勤保障:明朝實行軍事屯田制度,士兵平時種田,戰時打仗,明初龐大軍隊的軍餉主要來源于軍事屯田的產出,朱元璋曾設想:“養兵百萬,不費人民一粒米”。這一點在明朝前期可以做到,后期隨著政治腐敗,其作用適得其反。具體的后勤保障,明軍運輸營詳細資料:人員編制:內將官1人,中軍1人;軍車兵30人;雜役兵254人;車炮兵1622人;全營共1908人。裝備火器:車載佛郎機160門(每門3人);鳥銃640枝(銃手640人)。車輛畜力:輜重車256輛;駕車用牛256頭。雜項工具:金、鼓、旗幟、響器二套;繩樁96條;拒馬槍256條;火兵尖擔256架;火鐮224把;燈籠354個;鐵楸736把;鐵撅496把;鐮刀1216把;斧頭128把;鑿子128把;鍘刀240口。糧秣輜重:米200石;黑豆500石;淇子299石4斗;炒面299石4斗。鑼鍋500口;鐵鍋256口;水袋500個;水桶256個。全營一次運載軍需物資量可供1萬人3日之用。
明代晚期軍事編制
在沿海平倭時期,明軍以步兵為主,火器和大騎兵為輔,這主要受南方地理條件限制了騎兵發揮的影響。在北方對付游牧民族的明軍,仍然以騎兵出擊和火器守城為主,這一時期明軍呈現出軍余緩慎事戰術上的多元化。對后金的戰爭時期,明軍主流戰術達到了超越時代的先哪彎進性。即以火器為主,步騎為輔,戰術特點是以火器打頭陣,步騎混合方陣列在火器營后面待敵。這種“先進性”完全脫離了當時火器無法單獨對付騎兵集團、而明軍又缺乏嚴格訓練的實際情況,導致戰事屢敗,最終迫使明軍重又回歸到傳統的守城戰略。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