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27戰斗機性能:- 機長:21.935米- 機高:5.932米- 翼展:14.70米- 機翼面積:62.0平方米- 空重:16,00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22,5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30,000千克- 內載燃油:9,400千克- 最大武器載荷:6,000千克- 最大平飛速度:M2.35/2,50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8,000米- 作戰半徑:1,500千米- 航程:3,680千米說明:蘇-27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制的單座雙發全天候空中優勢重型戰斗機,主要任務是國土防空、護航、海上巡邏等。北約組織給予的綽號是"側衛"(Flanker)。該機于1969年開始研制,1977年5月20日首飛,1979年投入批生產,1985年進入部隊服役。該機采用翼身融合體技術,懸壁式中單翼,翼根外有光滑彎曲前伸的邊條翼,雙垂尾正常式布局,楔型進氣道位于翼身融合體的前下方,有很好的氣動性能。進氣道底部及側壁有柵型輔助門,以防起落時吸入異物。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機頭略向下垂,大量采用鋁合金和鈦合金,傳統三梁式機翼。4余度電傳操縱系統,無機械備份,按靜不穩定設計。該機主要是針對美國的F-16和F-15設計的,用以取代雅克-28P、蘇-15和圖-28P/128截擊機,具有機動性和敏捷性好、續航時間長等特點,可以進行超視距作戰。該機完成的"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動作顯示出了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操縱性能,以及發動機良好的加速性能,飛行性能要高于第三代戰斗機,但其機載電子設備和座艙顯示設備相對來講要落后許多,且不具隱身性能。該機有多種改型,包括蘇-27P單座陸基型、蘇-27UB串列雙座教練型、蘇-27K艦載戰斗/攻擊型、蘇-27KU并列雙座戰斗轟炸型、P-42(由蘇-27專門改裝的飛機,創造了31項官方世界紀錄)等。至1992年,獨聯體國家已裝備了300多架蘇-27飛機,目前生產的飛機主要用于出口。動力裝置2臺留里卡設計局的AL-31F渦輪風扇發動機,單臺靜推力77千牛,加力推力可達122.6千牛。帶有數字式燃油調節系統。主要機載設備相干脈沖多普勒雷達,具有邊跟蹤邊掃描和下視/下射能力,可同時攻擊2個目標,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綜合火控系統將雷達、紅外搜索/跟蹤傳感器、激光測距儀與頭盔顯示器協同起來,并顯示在廣角平視顯示器上。"警笛"3全向雷達告警系統,箔條/干擾條投放設備等。武器機身右側機翼邊條上方裝有1門30毫米GSH-301機炮,備彈150發。該機最多可以掛10枚空空導彈,包括R-27R短距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R-27T短距紅外空空導彈、R-27ER長距半主動雷達制導和R-27ET紅外空空導彈、以及R-73A和R-60、R-33近距紅外空空導彈等。對地攻擊時可帶機炮吊艙、各種炸彈、火箭發射巢等。梟龍和殲十由于梟龍和殲十出現較晚,沒有像蘇-27那么完備的資料。各方面的資料都只是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