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殯葬都有哪些習俗?
傳統殯葬都有哪些習俗?
我介紹的是我家鄉雷州半島的習俗。建國以來,國家提倡殯葬改革,移風易俗,新的喪葬方式漸為本地人所接受。但在過去,半島人遵循先人“入土為安”古訓,對喪葬絲毫不敢馬虎。其有一套繁復的儀式和諸多禁忌,讓人眼花繚亂。時至今日,其中許多特色舊俗已不復見。 治喪 民間認為,凡享年50歲以上,因病老去世的都算壽終,稱“喜喪”(亦即白喜事)。對于這種正常的死亡,家人已有心理準備。一確定親人去世,孝屬們便會爆發性地慟哭起來(人未死時忌哭)。此時,要在逝者腳下供一碗“下腳飯”(亦稱倒頭飯);用碟盞盛香油點燃作長明燈(又稱引路燈);用碗盛米裝上香。香火、燈火日夜不斷。而喪屬身上即已戴孝,不可以穿鞋戴帽,著手辦理喪事。其所在宗族或社團成員會集資為亡者捐一口棺木。村中親房族人或街坊鄰里便開始義務幫忙打理雜務。
導讀 我介紹的是我家鄉雷州半島的習俗。建國以來,國家提倡殯葬改革,移風易俗,新的喪葬方式漸為本地人所接受。但在過去,半島人遵循先人“入土為安”古訓,對喪葬絲毫不敢馬虎。其有一套繁復的儀式和諸多禁忌,讓人眼花繚亂。時至今日,其中許多特色舊俗已不復見。 治喪 民間認為,凡享年50歲以上,因病老去世的都算壽終,稱“喜喪”(亦即白喜事)。對于這種正常的死亡,家人已有心理準備。一確定親人去世,孝屬們便會爆發性地慟哭起來(人未死時忌哭)。此時,要在逝者腳下供一碗“下腳飯”(亦稱倒頭飯);用碟盞盛香油點燃作長明燈(又稱引路燈);用碗盛米裝上香。香火、燈火日夜不斷。而喪屬身上即已戴孝,不可以穿鞋戴帽,著手辦理喪事。其所在宗族或社團成員會集資為亡者捐一口棺木。村中親房族人或街坊鄰里便開始義務幫忙打理雜務。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30/wz/18299671352.jpg)
我介紹的是我家鄉雷州半島的習俗。 建國以來,國家提倡殯葬改革,移風易俗,新的喪葬方式漸為本地人所接受。但在過去,半島人遵循先人“入土為安”古訓,對喪葬絲毫不敢馬虎。其有一套繁復的儀式和諸多禁忌,讓人眼花繚亂。時至今日,其中許多特色舊俗已不復見。 治喪 民間認為,凡享年50歲以上,因病老去世的都算壽終,稱“喜喪”(亦即白喜事)。對于這種正常的死亡,家人已有心理準備。一確定親人去世,孝屬們便會爆發性地慟哭起來(人未死時忌哭)。此時,要在逝者腳下供一碗“下腳飯”(亦稱倒頭飯);用碟盞盛香油點燃作長明燈(又稱引路燈);用碗盛米裝上香。香火、燈火日夜不斷。而喪屬身上即已戴孝,不可以穿鞋戴帽,著手辦理喪事。其所在宗族或社團成員會集資為亡者捐一口棺木。村中親房族人或街坊鄰里便開始義務幫忙打理雜務。 報喪 親人去世后,喪主要盡快給親戚朋友報喪,但其事務眾多,千頭萬緒,無從分身,往往派其親族協助奔走發出訃告。報喪人到對方家不能進門。對出來迎接的,無論長幼皆須向對方叩首,再告知對方某人因何去世,某日某時出殯等。 入殮 分大小二殮。小殮主要是給死者沐浴、穿壽衣。一般在死者咽氣不久進行,因為時間長了,遺體僵直不好穿戴。壽衣的件數有嚴格的規定,男為雙數,女為單數。若是女性逝者,家人會給其戴上生前佩用的戒指、手鐲等,稱之為“壓殮”,日后撿骨重葬時取出給后輩婦女佩戴。還會把珠玉貝米之類放進死者口中,稱之為“飯含”或“含殮”。 大殮即入棺。蓋棺打釘時,土佬會問是否還有人未瞻仰遺容。這是防止有喪屬來遲,不及見親人最后一面而出現鬧喪的情況。 守靈 從死者去世到出殯之前,孝屬要日夜輪流守靈,主要是防止貓、狗等動物的闖入,也表示盡孝。 喪服 喪服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個等級,稱為五服,適用于與死者親疏關系不同的親屬。而斬衰是最重的喪服,主要適用于死者的兒子、未嫁女、兒媳。其用最粗的生麻制成,不縫邊,簡陋粗惡,用來表示哀痛之深。 吊唁 是喪葬禮俗中較重要的內容。與死者關系親疏不同,吊唁的禮數、方式也有許多區別。 出門在外的子女或其他至親接到噩耗后,首先要哭悼,再問明死因,然后不顧一切上路奔喪。臨到家時,要望鄉而歌(歌者,哭也)。 到家后,先到靈前跪叩、哭悼。而在廉江,則流行一種叫哭奶(不管哭訴對象是誰統稱哭奶)的口頭文學,其內容大致是追述逝者過去的苦境和對死者的懷念。如女兒哭喪母: 母親養我,奶呀;辛苦一世,奶呀! 無食無著,奶呀;艱難度日,奶呀! 捱到今日,奶呀;兒女成群,奶呀! 怎知你去,奶呀;無留半句,奶呀! 丟下女兒,奶呀;(我)肝腸寸斷,奶呀! 哀聲痛切凄婉,聽者莫不落淚。 親友前來吊唁,孝子要迎接、陪同。守靈的孝屬還禮后,吊唁者到靈堂正式舉哀哭悼。經禮賓人員勸慰,即到帳房交禮。其中多為六尺長的白、黑、灰、藍布。屆時用粉筆書上“英名千古”、“典型永在”等字樣,即為挽帳,在出殯時舉出。 出殯 又稱出山。不同的地方出殯時間不同。一些地方在巳時(上午10—11點),一些則在酉時(下午4—5點)。出殯時,先由道士收煞,門楣貼上“煞符”。棺木移出屋外,道士念念有詞,用劍腹連拍棺材頭三下,此即出殯命令。十六個杠夫應聲齊喝,由孝子捧香碗、牌位、靈幡作為前導,駕靈而行。隔數分鐘,杠夫們便齊喝一聲,意是警告路人回避。 靈柩出村后,一般在村頭或村地堂等開曠地帶舉祭。開祭時,按親疏遠近關系先后進行拜祭。司禮者有大唱先生(負責喊唱并指揮祭喪儀式全過程)、引禮先生(帶領參祭者跪拜)、司尊習爵先生(遵照大唱者所點祭品逐一點獻)、讀文先生(讀祭文)。之后孝屬向先人作永別禮。 下葬 棺木抵達墓地,再次整理墓坑。先平整坑底,抹去腳印,將紙帛點燃投入,意為溫暖墓室,不讓先人感到寒冷。接著,棺木緩緩下放,經陰陽先生用羅盤校正坐向后,由孝子帶頭鏟土掩埋成堆。掩土時,人影忌投入墓坑內。掩好土,送葬人在墓地繞三圈后,各抓一把泥土回家,撒在屋邊。回家時從另一條小路返回(忌從來路返回、忌半路回頭張望)。
傳統殯葬都有哪些習俗?
我介紹的是我家鄉雷州半島的習俗。建國以來,國家提倡殯葬改革,移風易俗,新的喪葬方式漸為本地人所接受。但在過去,半島人遵循先人“入土為安”古訓,對喪葬絲毫不敢馬虎。其有一套繁復的儀式和諸多禁忌,讓人眼花繚亂。時至今日,其中許多特色舊俗已不復見。 治喪 民間認為,凡享年50歲以上,因病老去世的都算壽終,稱“喜喪”(亦即白喜事)。對于這種正常的死亡,家人已有心理準備。一確定親人去世,孝屬們便會爆發性地慟哭起來(人未死時忌哭)。此時,要在逝者腳下供一碗“下腳飯”(亦稱倒頭飯);用碟盞盛香油點燃作長明燈(又稱引路燈);用碗盛米裝上香。香火、燈火日夜不斷。而喪屬身上即已戴孝,不可以穿鞋戴帽,著手辦理喪事。其所在宗族或社團成員會集資為亡者捐一口棺木。村中親房族人或街坊鄰里便開始義務幫忙打理雜務。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