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借助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的作用而進行的。物理因素如細胞及細胞物質對染料的毛細現象、滲透、吸附作用等。化學因素則是根據細胞物質和染料的不同性質而發生地各種化學反應。
酸性物質對于堿性染料較易吸附,且吸附作用穩固;同樣,堿性物質對酸性染料較易于吸附。如酸性物質細胞核對于堿性染料就有化學親和力,易于吸附。要使酸性物質染上酸性材料,必須把它們的物理形式加以改變(如改變pH值),才利于吸附作用的發生。
相反,堿性物質(如細胞質)通常僅能染上酸性染料,若把它們變為適宜的物理形式,也同樣能與堿性染料發生吸附作用。
細菌的等電點較低,pH值大約在2—5之間,故在中性、堿性或弱酸性溶液中,菌體蛋白質電離后帶陰電荷;而堿性染料電離時染料離子帶陽電。因此,帶陰電的細菌常和帶陽電的堿性染料進行結合。所以,在細菌學上常用堿性染料進行染色。
擴展資料:
有菌體細胞的構造和其外膜的通透性,如細胞膜的通透性、膜孔的大小和細胞結構完整與否,在染色上都起一定作用。此外,培養基的組成、菌令、染色液中的電介質含量和pH、溫度、藥物的作用等,也都能影響細菌的染色。
標本固定后,滴加染色液。染色的時間各不相同,視標本與染料的性質而定,有時染色時還要加熱。染料作用標本的時間平均約1—3分鐘,而所有的染色時間內,整個涂片(或有標本的部分)應該浸在染料之中。
若作復合染色,在媒染處理時,媒染劑與染料形成不溶性化合物,可增加染料和細菌的親和力。一般固定后媒染,但也可以結合固定或染色同時進行。
陽性菌菌體等電點較陰性菌為低,在相同PH條件下進行染色,陽性菌吸附堿性染料很多,因此不易脫去,陰性菌則相反。所以染色時的條件要嚴格控制。
例如,在強堿的條件下進行染色,兩類菌吸附堿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應;PH很低時,則可都呈負反應。此外,兩類菌的細胞壁等對結晶紫—碘復合物的通透性也不一致,陽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脫色,陰性菌透性大,易脫色。所以脫色時間,脫色方法也應嚴格控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微生物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