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工具為傳遞新聞信息的載體;報紙、通訊社、廣播、電視、互聯網為主要新聞媒介。
各種形態的新聞傳播工具,都有其優勢和不足。
一、報紙:
報紙是視覺媒介,具有保存性強、選擇性強、適合傳達深度信息的特點;
報紙的工作程序多而復雜,因而時效性較差,其借文字傳播,要求讀者有文化,限制了讀者范圍;
報紙的感染力較弱,文字遠不及聲音、圖像那樣逼真。
二、廣播
廣播通過聲音的音量、音調、音色等,可以充分展示廣播新聞的個性色彩,而廣播自身非語言符號音響、音樂和其他聲音的實時應用,更能顯現新聞的真實性,增強新聞的感染力和可受性,它甚至可以通過聽眾的想象和推理塑造出在場的感覺。廣播屬于視聽覺媒介。
廣播聲音符號的優勢和劣勢始終相伴;聲音語言的口頭化是得其不容易像文字那樣做深度報道。
其語言和音響親切、逼真、生動,具有感染力,傳播迅速、時效性強,可以對正在發生的事件做同步報道,滲透性好,影響面廣,可以不受空間和條件的限制,但廣播保存性弱、選擇性弱。
三、電視
電視與其他新聞媒介相比,擁有的收受者最多,可以說是影響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媒介。
電視將圖像、聲音、文字等形式齊集熒屏,以全能語言的方式讓人們同時可以接受聲像和文字傳播;而它另一突出特點是對收受者的文化水平要求不高,這就極大地擴展了收受人群的范圍,把新聞傳播帶入了一個普遍收受的時代。
與報紙的文字信息相比,電視的圖像語言更具有更為直接的信息刺激作用和力量。它以生動直觀的形象,繞過人們大腦的理性思考,直接指向人們內心,引發心靈的震撼,產生及時效應。它不僅使得觀眾的現場干增強,同時大大強化了新聞的可信性。
電視在新聞傳播方面也存在不足:
一些重大新聞或重大新聞的部分細節并不總是可以看得見,這就意味著電視無法用自己特有的畫面方式進行記錄,事實上電視不能展現自己風采的時候往往正式報紙能夠出彩的機會,因此它們具有互補的關系。與廣播一樣,電視具有順時而播的特點,對人們的隨意收視形成了客觀限制。
四、互聯網
互聯網大容量、高速度、超文本、互動性、多媒體形態的特點,使得新聞傳播朝著更加快捷、更加便利、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網絡新聞是真正全球化的新聞,它以自己的技術優勢,不僅給社會公眾提供了自發自收的自由,而且提供了抵抗多種可能的收發限制,這就使網絡新聞能夠在一些事件、問題、人物、現象上,形成了獨特的輿論環境。
網絡新聞傳播使新聞源、傳播者、收受者之間的關系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傳統的新聞媒介中人們收受到的新聞都是經過職業化的新聞傳播這加工處理的,很難與最初的信息源直面,但網絡卻使得一些新聞不再經過職業化的新聞“守門人”的把關或過濾,而直接與公眾見面。
網絡媒介可以借用自身的技術手段,以影像的形式將一些新聞事件復原再現。
網絡媒體缺陷:
1、新聞真實性受到挑戰。
2、網絡新聞的獲取需要一定的物質能力和知識技術能力。
3、網絡新聞信息的海量特點,冗余信息,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大量存在,嚴重干擾了人們對新聞有效獲取和理解。
五、通訊社
新聞通訊社是專門搜集和供應新聞稿件、圖片和資料的新聞發布機構。它被稱為“供應新聞的大動脈”、消息的匯總處。嚴格意義上講,通訊社應該叫做新聞媒介組織,與報社、電臺、電視臺等是并列的概念。
通訊社主要有幾大特點:
1、具有龐大的信息采集網絡2、 具有先進的信息傳播手段3、 能夠提供量多質高的信息4、 受眾是其他新聞機構
擴展資料:
新聞傳播活動之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社會活動之初,人類在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產生了相互間傳遞信息的需要,通過交流信息了解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變化。當這種信息的交流越來越具有社會化特點的時候,新聞事業就產生了。
人類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信息的交流,新聞事業對人類社會就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新聞傳播活動從原始的口頭傳播到文字的手抄和印刷傳播、無線電廣播和電視廣播,已成為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社會生活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