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穴分別為:手太陰肺經-尺澤,手陽明大腸經-曲池,足陽明胃經-足三里,足太陰脾經-陰陵泉,手少陰心經-少海,手太陽小腸經-小海穴,足太陽膀胱經-委中,足少陰腎經-陰谷,手厥陰心包經-曲澤,手少陽三焦經-天井,足少陽膽經-陽陵泉,足厥陰肝經-曲泉。
2、原穴:膽經——丘墟;肝經——太沖;小腸經——腕谷;心經——神門;胃經——沖陽;脾經——太白;大腸經——合谷;肺經——太淵;膀胱經——京骨;腎經——太溪;三焦經——陽池;心包絡同屬丁——大陵。
3、墓穴:心包--中沖、三焦--關沖、心--少沖、小腸--少澤、脾--隱白、胃--厲兌、肝--大敦、膽--(足)竅陰、腎--涌泉、膀胱--至陰。
4、絡穴:列缺、偏厲、豐隆、公孫、通里、支正、飛揚、大鐘、內關、外關等。
5、會穴: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分別所會聚之處的八個腧穴。
擴展資料:
穴位的來源:
中國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著名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并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晉代皇甫謐編纂了我國現存針灸??频拈_山名作《針灸甲乙經》,對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論述。
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訂正訛謬,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位》,并且首創研鑄專供針灸教學與考試用的兩座針灸銅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確,令人嘆服??梢姡茉缫郧?,我國古代醫學家就知道依據腧穴治病,并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腧穴學的完整理論體系。 1882年,布里克斯發現人體表面存在溫點和冷點而被譽為軀體感覺生理學的先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合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原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募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