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要點:
選地和整地:種植要選沙質或半沙質土壤為宜,要有水利條件,一般種前施足底肥,以圈肥為主或施30公斤氮磷鉀肥,以磷鉀肥多施一些(按種小麥常規做底肥的數量)即可。山坡撒播在雨后,用鐵耙摟出小溝,將種子撒后再摟平,6-7天出苗。
播種:黃芩分秋末播種和春天播種,秋末播種的當年不出苗,第二年早春出苗。春天播的在18度左右,6-10天出苗,播種方法:按行距20厘米開1.5-2厘米的小溝,撒入種子后摟平,如地表稍干輕踩一遍,再摟出浮土,種前要洇地,種后要保持濕潤。
種子處理:在種前3天將種子泡漲,用水浸泡8個小時后撈出來,用沙子拌一下,要保持濕潤,用手一擠有芽并分開瓣,就可以種了。
田間管理:苗高8-10厘米,去掉擁擠苗,拉開檔就行。苗期注意除草。土壤干旱要及時注意澆水。田間積水過多要及時排放。沒有病蟲害。
收獲加工:生長1年或2年后,在秋末或春初挖出,曬干即為藥材。
擴展資料:
繁殖技術
黃芩主要用種子繁殖,也可用扦插和分根繁殖。
1、種子繁殖 一般采用直播,因種子細小,出苗比較困難,必須把地整好。整地前每畝施腐熟廄肥2000—3000公斤,深耕細耙,畦面要求細、平,無灌溉條件的山坡地可以不做畦。春播在3、4月,夏播可于雨季播種,也可冬播,以春播的產量最高,無灌溉條件的地方,應于雨季播種。
一般采用條播,按行距25—30厘米,開2—3厘米深的淺溝,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覆土約1厘米厚,播后輕輕鎮壓,每畝播種量0.50—1公斤。因種子小,為避免播種不均勻,播種時可摻5—10倍細砂拌勻后播種。
播后及時澆水,經常保持表土濕潤,大約15天即可出苗,出苗后要間去過密的弱苗,當苗高6—7厘米時,按株距12—15厘米定苗,并對缺苗的地方進行補苗,補苗時一定要帶土移栽,可把過密的苗移來補,栽后澆水,以利成活。
黃芩種子小,播種時覆土又淺,常因土壤干旱或表土不平,土粒較大,出苗困難,而導致大量缺苗。解決的辦法:首先,整地一定要整細整平;其次,播種后要及時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濕潤直到出苗;此外,旱地種植,應選雨季播種,也可用塑料薄膜覆蓋或用草覆蓋保墑,出苗后即可揭去覆蓋物。這樣就可以保證出苗一致整齊。
2、扦插繁殖 最適宜扦插期為5、6月份,植株正處于旺盛的營養生長期,剪取莖枝上端半木質化的幼嫩部分(莖的中下部作插條成活率很低),剪成6—10厘米長,再把下面2節的葉去掉,保留上面葉片。插床最好用砂,或比較疏松的砂壤土也行。
一般應隨剪隨插,按行株距10×5厘米于床內,插后及時澆水,并搭棚遮蔭,要經常噴水保持土壤濕潤,但不宜太濕,否則插條會變黑腐爛。管理得當,成活率可達90%以上,插后期40天即可移栽。
3、分根繁殖 在收獲時注意選高產優質植株,把根剪下供藥用,留下根莖部分繁殖材料用。如冬季挖收,把根莖埋于室內陰涼處,第2年春再分根栽種;如春季收獲,則隨挖、隨栽,把根莖分開為若干塊,每塊都帶有幾個芽眼,再按行株距30×20厘米于大田。山坡地采用此法栽種成活率較高,栽后同一般管理。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黃芩種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