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程門立雪
宋朝時,楊時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塊兒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睡著了。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
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一尺多了,而楊時和游酢并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楊時這種尊敬老師的優良品德,一直受到人們的稱贊。“程門立雪”這一典故表達了古代中國尊師重教的教育傳統和誠心求學的精神。
2、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圣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么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里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后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擴展資料:
尊師重道的名言:
1、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朱舜水集?勸興》
譯文:重視教育是建國的根本,培養人才是治理國家的首要任務。
2、人不可以不就師矣。——(漢)王符《潛夫論?贊學》
譯文:人不能沒有老師指導學習。就:靠近。
3、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唐〕韓愈《師說》
譯文:人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怎能沒有疑難問題呢?有了疑問不向老師請教,最后還是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尊師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