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量進食
積累營養物質,使身體內的脂肪含量逐漸增多。到了停止取食時,身體內的脂肪含量就達到了最高水平。同時,身體的其他組織也在不斷進行著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貯存。這些物質的積累可補償過冬階段新陳代謝過程中所消耗的物質。
2、降低體內的水分
正常生活條件下,昆蟲體內的含水量很高,一般約為體重的70%~80%,也就是說昆蟲整個身體重量的大部分都是水。第一期排水是在昆蟲停止取食要轉入過冬狀態以前,從消化道里排出所有食物殘渣,部分游離水隨之被排出體外。
雖然昆蟲停止取食,不再從外界引進水分,但昆蟲體內的代謝作用還很旺盛,借助呼吸時的蒸發又會排出一部分水分;同時由于氣候、光照等外界環境的改變,也促使昆蟲體內進行著一系列的生物化學變化,在這種變化過程中,部分游離水轉變成了結合水。
結合水不但參與昆蟲體內的一系列生物化學變化,而且在零下十幾度甚至零下三十幾度都不結冰,這就提高了昆蟲的抗寒能力。
3、趨溫性
昆蟲在過冬前的準備中,還有一次改變趨性的過程。昆蟲屬于變溫動物,體溫隨氣溫的變化而改變,天熱了就向陰涼的地方躲,天冷就向暖和的地方跑。這種向暖和地方去的現象就是趨溫性,是昆蟲度過嚴冬的一種重要本能。
例如專門取食蚜蟲的異色瓢蟲,天氣變冷時,它們就爭先恐后地飛到墻縫、草堆以及倉庫等較暖和的地方過冬。
4、趨濕性
昆蟲在過冬前雖脫去了體內大部分的游離水,但在荒漠干旱地區,處于過冬期的昆蟲體內及周圍環境中的水分,蒸發量要比回收量高得多,這對保持昆蟲的生理活性極為不利,特別對過冬后的蘇醒影響更大。
因此,有些昆蟲(特別是在地表過冬的成蟲),它們過冬前常選擇在有枯枝、落葉、垃圾等比較潮濕的物體下過冬就是這個緣故。
5、越冬的不同形態
不同類昆蟲的過冬方式是不一樣的,以幼蟲形態過冬的占43%(如蜉蝣、石蠅以及蜻蜓等),以蛹形態過冬的占29%(如蝴蝶等),以成蟲形態過冬的占17%(如蚊、蠅等),以卵形態過冬的占11%(如蝗蟲、蟈蟈、蟋蟀、蚜蟲等)。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昆蟲怎么過冬 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