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中的“二黃”、“西皮”是戲曲的腔調(diào)區(qū)別如下:
1、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為“6~3”(la~mi)弦,即里弦為簡譜帶一個低音點的“l(fā)a”音,外弦為不帶高、低音點的“mi”音。
2、二黃唱腔的京胡定弦為“5~2”(sou~re)弦,即里弦為簡譜帶一個低音點的“sou”音,外弦為不帶高、低音點的“re”音。
3、西皮腔”脫胎于梆子腔,故而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顯的北方特點。
4、二黃腔”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源于江西的宜黃腔;一說源于徽調(diào)。無論它源于宜黃腔還是徽調(diào)總之都是南方劇種,所以其南方音樂特色較為突出。
5、西皮起源于秦腔,二黃是由吹腔,高拔子演變而成,在有些劇種中、西皮,二黃又分別稱為“北路”,“南路”合稱“南北路”。
《四郎探母》, 《大探二》能 這兩部京劇各個代表西皮,二黃。
擴展資料:
二黃來自安徽形成于鄂東與安徽毗鄰地區(qū),在京劇、漢劇、徽劇等劇種里,二黃都同西皮腔調(diào)并用,合稱“皮黃”。在湘劇、桂劇等劇種里,二黃又稱“南路”,同西皮稱為“北路”相對,或合稱“南北路”。在皮黃中二黃凝重,西皮明朗。
西皮是戲曲腔調(diào)。明末清初秦腔經(jīng)湖北襄陽傳到武昌、漢口一帶,同當?shù)孛耖g曲調(diào)結合演變而成。在京劇、漢劇、徽劇等劇種里,西皮都同二黃腔調(diào)并用,合稱“皮黃”。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西皮二黃
百度百科-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