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我提筆寫這便條,萬感千念,對祖國、對親友相思之甚,寸 陰若歲。耳聞祖國建設蒸蒸日上,敬之,喜之。阻礙歸國.禁令已于4月被取消,然我仍身陷囹圄,還鄉報國之夢難圓,省親探友之愿難償,戚戚然久之……懇請祖國助我還鄉,幫我結束客居海外生涯,還我報國之宿愿。切記。
此信來源是錢學森在美國遭受迫害之后在監視之下用香煙紙借機向祖國求救。
錢學森在美國受迫害的消息很快傳到中國,中國科技界的朋友通過各種途徑聲援錢學森。黨中央對錢學森在美國的處境極為關心,中國政府公開發表聲明,譴責美國政府在違背本人意愿的情況下監禁了錢學森。
195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報紙上看到陳叔通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身份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決定給這位父親的好朋友寫信求救。
正當周恩來總理為此非常著急的時候,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陳叔通收到了一封從大洋彼岸輾轉寄來的信。他拆開一看,署名“錢學森”,原來是請求祖國政府幫助他回國。?
1954年4月,美英中蘇法五國在日內瓦召開討論和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出席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聯想到中國有一批留學生和科學家被扣留在美國,于是就指示說,美國人既然請英國外交官與我們疏通關系,我們就應該抓住這個機會,開辟新的接觸渠道。?
中國代表團秘書長王炳南1954年6月5日開始與美國代表、副國務卿約翰遜就兩國僑民問題進行初步商談。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國在華僑民和被中國拘禁的一些美國軍事人員名單,要求中國給他們以回國的機會。
為了表示中國的誠意,周恩來指示王炳南在1954年6月15日舉行的中美第三次會談中,大度地作出讓步,同時也要求美國停止扣留錢學森等中國留美人員。?
然而,中方的正當要求被美方無理拒絕。1954年7月21日,日內瓦會議閉幕。為不使溝通渠道中斷,周恩來指示王炳南與美方商定自1954年7月22日起,在日內瓦進行領事級會談。為了進一步表示中國對中美會談的誠意,中國釋放了4個扣押的美國飛行員。?
中國作出的讓步,最終是為了爭取錢學森等留美科學家盡快回國,可是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美國代表約翰遜還是以中國拿不出錢學森要回國的真實理由,一點不松口。
1955年,經過周恩來總理在與美國外交談判上的不斷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釋放11名在朝鮮戰爭中俘獲的美軍飛行員作為交換,1955年8月4日,錢學森收到了美國移民局允許他回國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回國愿望終于得以實現了,這一天錢學森攜帶妻子蔣英和一雙幼小的兒女,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踏上返回祖國的旅途。1955年10月8日,錢學森一家終于回到了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
擴展資料
錢學森給中國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錢學森身上有三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銘記。
第一,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50年代錢學森放棄了在美國優越的工作生活環境,毅然決然地沖破重重阻撓回到他深愛的祖國,決心將自己的才華貢獻給祖國的現代化建設。
第二,積極的創新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就是創新精神。在沒有充分的資料可查,沒有現成模式可依的情況下,以錢學森為代表的中國航天軍事科技人員銳意創新,僅用不到十年時間就成功地研制出了中國自己的原子彈、氫彈和導彈。
第三,自強不息的奉獻精神,20世紀50-60年代,錢學森帶領中國航天軍事科技人員在中國自然環境最惡劣的地區堅持研制、試驗尖端科技武器,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獻,為中國國防尖端科技作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錢學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