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三月十六是山神爺的生日。
相傳,農歷三月十六是山神老把頭孫良的生日。撫松縣2011年4月19日舉辦了山神老把頭節祭拜儀式,紀念闖關東挖參的開拓者——孫良。
關于山神爺有這樣的傳說,清朝初期,山東萊陽有一戶姓孫的人家,老兩口就一個兒子,名叫孫良,有一年萊陽一帶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鄉親們流離失所投奔他鄉。
孫良聽說關東長白山出產人參,就去闖關東了。 他吃盡了千辛萬苦,來到了長白山,在山上他遇到了一個老鄉叫張祿。
經過交談兩人還挺投緣,于是就摟土為爐、插草為香,結拜為生死的把弟兄。孫良比張祿大兩歲,孫良為兄,張祿為弟。
有一天,兩人分頭去找參,孫良在一個背陰坡上發現了好多好多的四品葉棒槌,他高喊:“棒槌!”然后用紅頭繩拴了幾株。
他樂壞了,然后就按老規矩細心的挖了起來,臨走時又在那兒的樹上刻了“兆頭”(記號),就高高興興的捧著人參,回到窩棚里去等兄弟張祿了。
可是等了三天也沒見張祿回來,孫良擔心兄弟出意外,就去茫茫林海中去尋找。一直找了三十六天,連餓帶累,就昏倒在一塊大臥牛石頭旁邊。他醒來后,咬破手指在大臥牛石頭寫上:“家住萊陽本姓孫,漂洋過海來挖參。遍山尋覓好兄弟,不見兄弟不甘心,日后有人來找我,順著古洞往上尋”。后來孫良就死在這塊臥牛石旁邊了。其實,他兄弟張祿也是走“麻達山”了(迷路),最后也死在山里邊了。可是,孫良人雖死了。尸首卻直挺挺地靠著石頭不倒。
為啥呢?他惦記著他的兄弟張祿,死不瞑目啊!一伙伙放山的、打獵的人走到這兒,看見石頭上的字兒,都敬佩孫良的為人,就一直傳頌他的故事,放山的人們非常崇拜孫良,以后將孫良供奉為祖師爺。
擴展資料: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組組長曹保明,為山神老把頭節專門發了題為《我們的遺產,我們的未來》的賀電。
他表示,撫松山神老把頭節是長白山區重要的民俗傳統節日,具有重要的區域典型性和文化代表性,是長白山區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在認識自然和開發自然中遺留下來的重要節日。
老把頭節又是一個傳遞情感的日子——紀念挖參、放山的老把頭,就是在傳遞著一種深深的情感,是人的一種品質在充分展示,表明人類的“有祖而尊”。
歌頌的是歷程,傳承的是親情,弘揚的是品質,繼承的是精神。這正是我們今天和未來所需要的。長白山老把頭節又是一個尊重自然的日子,尊重自然是人類在久遠的生存歷程中探索出來的珍貴的生存經驗和生存科學。
人類認識自然,也是在認識人類自己;人類祭祀自然,也是在傳播自己的態度。這是一種認真的態度,一種科學的態度,一種和諧的態度。
過人參節和祭祀老把頭,就是在尋求著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和諧與共。今天我們舉辦老把頭節,又是在歌頌著勞動和開創。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山神老把頭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