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成都屬于南方,沒有在我國主要供暖區域。
中國暖氣的供暖分界線是以中國秦嶺-淮河以北的城市(陜西北部、河南北部、山東、河北、北京、天津、山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新疆大部、黑龍江、吉林、遼寧等),都建有全城規模的暖氣管道網絡,由政府或政府指定的公司運營,在冬季提供集中供暖服務,服務水平、收費標準和供暖起止日期,在各地各有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的城市,沒有全城規模的暖氣網絡,但存在較小規模(如一個住宅小區內、一個校園內、一個廠區內)的暖氣網絡。?
之所以出現供暖的“南北差異”,主要就在于解放初制定的秦嶺淮河供暖劃界。但是當時制定這條線是基于經濟發展水平的考慮,而非實際需要。
我國供暖地區劃分,主要以累年最冷月和最熱月平均溫度作為主要指標,累年日平均溫度5℃和25℃的天數作為輔助指標,劃分為嚴寒、寒冷、夏熱冬冷、夏熱冬暖和溫和五個地區。
目前備受關注的主要是“夏熱冬冷”地區,氣候特點是夏季酷熱,冬季濕冷,空氣濕度較大,當室外溫度5℃以下時,如沒有供暖設施,室內溫度低、舒適度差。
擴展資料:
我國供暖主要方式為集中供暖和分散供暖方式。集中供暖能源利用理論效率高,適于長寒冷期全空間連續供熱,但也存在工程建設規模大、周期長、一次投資高、供熱量調節難度大、空氣污染嚴重、無法調動節能等問題。
分散供暖有建設規模小、周期短,運行、管理靈活方便,便于計量等特點。但如采用燃煤則熱源效率低、污染物控制難度大,受地域、資源、環境、建筑類型以及生活習慣的影響,適用范圍受到限制,但如采用電熱、可再生能源則完全不一樣。
夏熱冬冷地區涉及14個省(直轄市)的部分地區,居住建筑面積約34億平方米、人口約1億人,冬季潮濕陰冷,室外溫度低于5℃時,人們的不舒適感要比同樣室外溫度的嚴寒、寒冷地區大,因此,這些地區有必要設置供暖設施進行冬季供暖。
如采取北方傳統集中供暖方式,能耗每年將增加約2600萬噸標準煤,約相當于目前北方采暖地區集中供暖總能耗的17%;同時,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增加約7300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約5.2萬噸,煙塵排放量增加約1.2萬噸;將會增加這一地區能耗總量,加劇環境污染。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暖氣
人民網-南方為什么不能供暖
人民網-住建部:南方有必要設供暖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