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遇碘變藍色是顯色反應。
證明碘和淀粉的顯色除吸附原因外,主要是由于生成包合物的緣故。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的顏色,跟淀粉的聚合度或相對分子質量有關。在一定的聚合度或相對分子質量范圍內,隨聚合度或相對分子質量的增加,包合物的顏色的變化由無色、橙色、淡紅、紫色到藍色。
例如,直鏈淀粉的聚合度是200~980或相對分子質量范圍是32 000~160 000時,包合物的顏色是藍色。分支很多的支鏈淀粉,在支鏈上的直鏈平均聚合度20~28,這樣形成的包合物是紫色的。糊精的聚合度更低,顯棕紅色、紅色、淡紅色等。
擴展資料
顯色反應一般標準
1、選擇性好。一種顯色劑盡量只與被測組分起顯色反應。干擾少,或干擾容易消除。
2、靈敏度高。分光光度法一般用于微量組分的測定,故一般選擇生成有色化合物的、吸光度高的顯色反應。但靈敏度高后,反應不一定選擇性好。故應全面加以考慮。對于高含量組分的測定,不一定選用最靈敏的顯色反應。(應考慮選擇性)
3、有色化合物的組成要恒定。化學性質穩定,對于形成不同配位比的配位反應,必須注意控制試驗條件,使生成一定組成的配合物,以免引起誤差。
4、顯色反應的條件要易于控制。如果要求過于嚴格,難以控制,測定結果的再現性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淀粉遇碘顯色原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顯色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