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要訣: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具體解釋如下:
無善無惡心之體——世界觀
無善無惡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狀態,它是心的本體。由于心即是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的本體是無善無惡,所以天地萬物也應該無善無惡。這就是王陽明的世界觀:天地萬物無善無惡,我們對待天地萬物的態度也應該是無善無惡。
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生觀
有善有惡意之動。良知一旦被遮蔽,所發出的意(念頭)就有了善惡,而有了善惡之后,又不肯為善去惡,所以人生觀就有了善惡。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王陽明的結論是:習氣所染。習氣就是我們身處的社會,王陽明不無遺憾地說,由于不是每個人都自動自發地去致良知,所以由眾人組成的這個社會不是真誠惻怛的,而是充滿了客套和虛偽。
知善知惡是良知——價值觀
良知,是人與生俱來的道德與智慧的直覺(直觀)力,或是直覺(直觀)的道德力和智慧力。見父自然知孝是道德,何嘗又不是智慧?見強凌弱所以義憤填膺,因為我們判斷這是錯的,這是智慧,何嘗又不是道德?
為善去惡是格物——方法論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事上磨練,通俗而言,就是要參與社會實踐,在紛繁復雜的具體事務中鍛造自己的心理素質,做到動靜皆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以此沉著冷靜,正確應對,最后就進入“不動心”境界。
知識拓展(王陽明生平簡介):
王陽明(明代哲學家)一般指王守仁(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后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