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沖突論”的主要觀點:
導致未來沖突的根本原因是“文明的差異治,文明之間的分界線將成為未來的戰線。人類在經歷了君主沖突、民族國家沖突和意識形態沖突之后,將進入文明沖突的階段。
西方與非西方沖突的根源在于軍事、經濟、社會制度的競爭和與基本價值觀念及思想信仰有關的文化差異。未來國際政治的核心因素,將是西方與非西方的沖突。
非西方社會希望走一條現代化但卻不西化的道路。在可預見的未來,沖突焦點將集中在不屑加入西方的儒教和伊斯蘭教國家與西方陣營間爆發的紛爭。
政治學家并不是政治家,他們通常很少有機會出現在公眾的視野內。但塞繆爾·亨廷頓卻是個例外,他創造出的詞匯例如“第三波”和“文明的沖突”,早已為人們所熟知,他對世界局勢的看法也總是令人無法忽視。
擴展資料:
未來世界的國際沖突的根源將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識形態的和經濟的,全球政治的主要沖突將在不同文明的國家和集團之間進行,文明的沖突將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間的(在地緣上的)斷裂帶將成為未來的戰線;國際政治的核心部分將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間的相互作用。
冷戰后的國際政治秩序是同文明內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沖突的性質分不開的。同一文明類型中是否有核心國家或主導國家非常重要;在不同文明之間,核心國家間的關系將影響冷戰后國際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來走向。
除了文明間所業已存在的沖突之外,文明間過去的歷史是否表明了“和諧存在”?很顯然,文明,在過去、現在和將來,有相互的沖突,更有和諧共存,即使沖突,也往往可能產生更優秀的文化混生物,形成文化在沖擊中的交流、融合和生長。
因為,萬事萬物皆有沖突發生,皆有共存共處之狀況,皆有斗爭中的消滅、新生和發展。哲學原理和客觀事實幾乎都能證明這個簡單真理。
中國本身的文明史就充滿了不同文明的交融和生長,的確是一個波瀾壯闊、生生不息的過程。因為文化(文明)的交融,中國文化才自強不息;因為文化交融,中國目前正經歷著文明變更與文化重振的艱難雙重奏,這個艱難的雙重奏會使中國文化再度涅磐、新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文明沖突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