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梆子,又名卜魚、廣東板。是一種樂器。
是長方形木制中空體,長23—24.5、寬9、厚6厘米,中間為一長方形音孔,系雙面開長條形窄縫,內腔漸大。以用花梨木制作為佳。
演奏時,左手持梆、右手執一竹簽或木棰敲擊。發音短促、圓潤、流行于中國南方,原用于粵劇伴奏和廣東音樂演奏,后也用于京劇樂隊。橫懸在板鼓的支架上,用鼓箭敲擊,伴奏高撥子唱腔。除在戲曲伴奏和器樂合奏中擊奏強拍外,也可用于表現馬蹄聲效果。
擴展資料:
正京劇唱腔以皮黃為主,但京劇廣集博采,吸收了許多地方劇種和民間歌舞的曲調,作為京劇聲腔的素材,經過藝術家的加工改編,使這些聲腔與皮黃聲腔更同意諧和,融為一體,豐富了京劇的聲腔,我們將這些皮黃之外的聲腔如南梆子、四平調、高撥子、徽調、漢調等等,統稱為其它聲腔。
南梆子不屬于皮黃聲腔系統,屬梆子聲腔系統,借鑒到京劇中后廣泛應用。南梆子與京劇的西皮唱腔很接近,胡琴伴奏南梆子與伴奏西皮的定弦一樣,定63弦。 在京劇中的南梆子唱腔,只有導板和原板兩種板式。
南梆子唱腔委婉優美,適于表現細膩柔美的情致,所以在京劇的傳統劇目中,只有旦角和小生兩個行當才有南梆子唱腔,其他行當沒有這個板式的唱腔,只有在京劇排演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后,才有過嘗試。
《霸王別姬》 中“看大王”是南梆子原板唱腔,南梆子的另一個板式是南梆子導板,在《白蛇傳》和《打焦贊》等劇目中都有南梆子導板唱腔出現。南梆子只有兩種板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南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