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又譯作菲林(film的音譯)。現今廣泛應用的底片是將鹵化銀涂抹在乙酸片基上,當有光線照射到鹵化銀上時,鹵化銀轉變為黑色的銀,經顯影工藝后固定于片基,成為我們常見到黑白負片。彩色負片則涂抹了三層鹵化銀以表現三原色。除了負片之外還有正片及一次成像底片等等。
PCB 所用的底片可分為“原始底片”Master Artwork 以及翻照后的“工作底片”Working Artwork 等。底片感光度(ISO) 指的是國際照明組織的數據,底片ASA指的是美國標準協會的縮寫,ISO跟ASA指的都是一樣的數據。
膠卷以片幅大小來分別有常用的120型(大底片)、135型(最常用)、110型等,還有另外為拍攝廣告或大型海報而設的諸如8"X10"大幅底片。膠卷以感光類型來分的則有黑白膠卷、彩色膠卷、紅外線膠卷等。
擴展資料
底片的尺寸
1.毫米(8mm):8毫米是最窄小尺寸的底片。1932年問世,用于拍攝業余及家庭影片,由于底片及沖片成本低廉,許多前衛及地下電影也愛用8毫米寬電影底片。自1960年代中期起,8毫米寬的電影底片逐漸為超8毫米電影底片所取代。
2.@超8毫米(Super 8):于1965年問世,8毫米寬,但是品質較標準8毫米尺寸佳,畫面也較大,現已大量取代8毫米底片。最常用于教育、營銷、工業培訓及家庭電影領域,亦為原創相機底片及16厘米底片原作的縮小沖印。
3.@16毫米(16mm):寬度為16毫米的底片。在無聲電影里,16毫米底片兩邊都有排孔;而有聲電影則只有一面排孔,另一面則作為音軌。這類底片于1923年引進業余者市場,并逐漸發展成為非針對一般戲院上映之家庭電影制片者的常用媒材。這類尺寸的底片多用于獨立短片、紀錄片及教育性用途影片。
4.超16毫米(Super 16mm):1971年問世,超16毫米電影底片的畫面比標準16毫米電影底片大40-46%。由于成本較便宜,超16毫米影片時常被放大至35厘米以便在電影院播放。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