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清明節歷史悠久,源于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
為什么掃墓:
敬天法祖傳統文化習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清明掃墓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為固定的禮俗主題。清明節掃墓祭祖、禮敬祖先習俗早已有之,人們在清明節前后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墓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等,又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祖先的追念。
為什么為法定假日:
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祭祖自古傳承至今不輟,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祭祀祖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
清明節俗豐富,但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游、親近自然。清明是傳統社會節氣、節日合一的重要時間,節氣是“天時”,是純粹的自然時間,節日是“人時”,它是社會文化的時間選擇。清明節充分體現了人們“天人合一”的自然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