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漁人的歌詞來反映三峽人民的悲慘生活,流露出作者悲哀、凄涼的感受和心中對苦難的三峽人民的同情之心,將三峽的人的生活有機結合。結構上照應開頭。另外也寫出了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襯托三峽秋天的凄涼景象。
《三峽》是北魏散文家酈道元所作。
原文節選: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就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常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顯得非常悲慘凄涼,在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之中巫峽最長,猿猴鳴叫三聲凄涼得令人眼淚滿衣裳。”
擴展資料
此文是一篇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區區兩百字的篇幅,即描寫出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全文描寫隨物賦形,動靜相生,情景交融,情隨景遷,簡潔精練,生動傳神。
全文共四段,是四幅挺拔雋秀的水墨山水畫。第一段寫山,后三段寫水。
第一句作者用“自三峽七百里中”起筆,既交代了描寫對象,又介紹了其總體長度。接著,作者寫山,用“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讓人進一步感到三峽的狹窄,寥寥數筆形象地勾勒出三峽磅礴逶迤、雄偉峭拔的整體風貌,使讀者很快被三峽的雄險氣勢所吸引。
從第二段開始寫水,作者按自然時令來寫水,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描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
“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通過對比、夸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漲后的水流之疾。再寫水勢減小的春冬,此時的三峽可用一“秀”字概括。
作者將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寫,要兼及兩季的特點。冬季水竭,才會出現“素湍綠潭”,春天物鮮,始有草木“榮茂”。本節所寫與上節所述,意趣迥異。
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險,春水富趣。作者認為三峽風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對三峽“悉以臨懼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徑庭。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三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