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過年和過年貼春聯的傳說版本很多,這是在民間流傳最廣的版本)
很久很久以前,遙遠的大山深處居住著一只兇猛的野獸,名叫“年”(也叫“夕”)。它碩大無比,比現在的大象還大幾倍,比老虎還兇幾十倍,長著尖尖的角,鋒利的牙齒,十分可怕。
年平時生活在大山的深處,可一到歲末,就會跑到村莊里,吞食牲畜,傷人性命。所以,每到歲末這一天,人們如臨大敵,家家戶戶收拾東西,扶老攜幼,逃出村莊,生怕遭到“年”的傷害。
又是一年的歲末到了,大家像往常那樣收拾東西準備逃跑。這時,從村子的東邊走來一位老人,只見他白頭發,白眉毛,白胡子,身穿白衣服。
白發老人對大家說:“鄉親們,你們別慌。我有辦法對付年,只要我在村子里住上一晚,一定能把年趕走。你們就別逃了。
大家見他年紀很大,好像風一吹就要倒了,誰也不信。如以前一樣,大家都撇下家,逃出村莊。
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一戶人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紅紙大門怒視了一會兒,突然狂叫著撲過去。眼看就要到門口了,院子里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貼紅紙的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竟然大驚失色,倉皇而逃。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村民才恍然大悟,想起了白發老人的許諾。
他們很快注意到了貼著紅紙的大門,聽到院里有竹子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余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
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年”(夕)獸的辦法。
從那以后,人們就把歲末的這一天,也就是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家家貼紅對聯、燃放鞭炮,晚上燈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拜年。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聯,起源于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
據《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
據《宋史·蜀世家》說:后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云瞻《簪云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時出現。
而且從此以后門上貼的紅紙紅紙也逐漸變成了現在春聯,形式和內容有所變化,擴展了內涵,不僅是避邪驅災,而且還寄托了百姓們對生活的祈福和美好祝愿。
擴展資料:
守歲,中國民間風俗,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參考資料來源:熬年守歲-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