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為什么要有道德,首先是人的自身利益的自覺。無論如何,在一個社會中,行善總比作惡好,當個好人總是比做個壞人更受人尊敬。人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一般遵循當下的道德規范行事。人正是通過在社會中的道德體驗逐漸認識到道德的價值和意義,并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觀。具有個人特色的道德觀往往是符合當下大潮流的道德觀的,這便于在社會生活中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
2、人為什么要有道德,其次是基于傳統和法律。經過長時間確立的傳統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人的行為,這些傳統和法律激勵人們要有道德,那些不道德的人往往會遭受傳統的批判甚至法律的制裁,這一正一反的道德刺激,形成或修正了人的道德認識,反過來又成為傳統和法律的延續者。
3、人為什么要有道德,其實是人的共同需要。根據生活經驗和一般理智來考察人性,我們不難發現,人都有許多共同的需要、欲望和目的等。比如,我們都希望我們的生活和諧、家庭和睦,我們追求自由、幸福,我們樂于享受愛和友情、親情。為了滿足這些需要,必須確立和遵守某些道德原則(底線),使我們免于恐懼、孤獨,免于被欺騙、被管制、被殘害。
4、說到底,我們學會合乎道德地生活,是為了改善生活質量、改善周圍人的生活質量,還有什么比這各有意義嗎?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人的最有價值的努力是為我們行為的道德化而奮斗。我們內心平衡,甚至我們的生存本身都取決于道德。唯有我們行為的道德化才能賦予生命以美好和尊嚴。”
擴展資料
道德是個社會性概念,它是有別于法律的用以處理人與人、人與其他存在物關系的方式,它用是非、好壞、善惡等概念作出判斷?;诖?,人為什么要有道德的關鍵就在于人是社會性的,人需要協調處理與他人、與自然、與世界的關系,協調處理的前提就是要作出判斷,是是,是非?是好,是壞?是善,是惡?
“道德”二字連用始于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于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墩撜Z·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錢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笨梢姡暗馈笔侨岁P于世界的看法,應屬于世界觀的范疇。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