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農歷不是的簡單陰歷,而是陰陽合歷。所以古代中國早就有陽歷了,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古時候,我們的老祖宗根據陰歷來定月,即從第一個看不到月亮的晚上(合朔)到下一個看不到月亮的晚上的時間為一個月(望朔月,約為29.53天),其優點在于容易觀察,缺點則在于不能反映季節、物候的變化。
為了能將陰歷和陽歷的優點結合起來,老祖宗就創造出了農歷。將一年分成了十二個節氣十二個中氣(現在統稱二十四節氣)。每兩個節氣太陽運行相差十五度,時間間隔十五天左右。所以說二十四節氣的本質就是太陽在黃道上進行視運動的24個固定位置,自然是和陽歷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