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源于中國的宋朝,其起源可以分為兩個方面:桃符和春帖。
桃符是春聯的一個起源。桃符是民間于春節時用桃木板畫上神荼、郁櫑二神驅避鬼怪的物品,古代傳說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桃樹下有主管萬鬼的神荼和郁櫑。遇作祟的鬼就會把它捆起來喂老虎。后來人們在桃符上寫上一些吉祥語句,帶有吉祥寓意。
春帖,是春聯的另一個起源,又名“春書”,在南北朝時已經出現,是人們祈求招祥納福的物品,是于立春日用色紙剪成“宜春”二字,張貼在門柱上,也有一些是寫成單句的其他吉祥話,貼于門楣上。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擴展資料
貼春聯的習俗也見于朝鮮半島,稱為立春榜、立春書、立春帖、立春祝等,濟州島叫???(立春?,其中“?”為固有詞,祭祀之意)。是春聯的吉祥文句,貼在大門或大梁、天井,表達新年的祝福。雖然朝鮮半島在日常生活已普遍使用諺文多年,但立春榜仍然用漢字書寫。
與中國的春聯相同,朝鮮立春聯的其中一個源由是延祥詩。朝鮮王朝時期,承政院(???)的正三品以下官員和侍從每人在立春幾天前要給國王呈五言絕句一首,然后再擇好句貼于宮內柱子上,就是立春帖。
初期只有兩班貴族府邸和宮廷才會貼立春帖,后來才流傳到民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