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大腸桿菌:
1、劃線分離法
將培養皿底部,用拇指和無名指固定成傾斜狀態,在火焰旁,將培養皿稍微打開。在此同時,用環狀接種針在火焰旁取少許菌懸液,迅速送入培養皿內,在平板培養基的一邊,作第一次平行滑線3到5條。
轉動培養皿約70度角用燒過冷卻的接種針,通過第一次滑線部分作第二次平板劃線,然后再用同樣方法,通過第二次平行滑線部分作第三次平行劃線和通過第三次平行劃線部分作第四次平行劃線。
劃線時接種針應與平板表面成30度角左右,不要使接種針碰到培養皿邊緣,也不要將培養劃破,劃線完完畢后,蓋上皿蓋,倒置于恒溫箱培養。
2、涂布分離法
先將培養的菌液稀釋通常稀釋到10^-5到10^-7之間,然后取0.1ml不同稀釋度的稀釋菌液,放在培養皿的固體培養基上。
用玻璃刮刀涂布在培養基平面上進行培養,在適當的稀釋度下,可產生相互分開的菌落,通常每個培養皿有20個以內的單個菌落最為合適。
將每個菌落分別接在斜面上擴增培養后,再做功能性實驗。
分離芽孢桿菌:
先進行富集培養,挑取具有芽孢的菌落進行劃線純化培養,獲得單菌落。
取富集菌液,至于75度到80度水浴15到20分鐘,梯度稀釋10^-3、10^-4、10^-5、10^-6、10^-7,選擇三個合適的梯度混菌或涂布于營養瓊脂麥芽汁培養基或直接涂布于酪素培養基上初篩也可劃線分離。
每個梯度兩個平皿,將平板倒置,于35度到37度的環境下24到48個小時。
對長出的菌落進行編號,選擇生長快,菌落大,表面干燥、粗糙,不透明的聚落轉接于斜面備。挑取少許菌苔涂片,做芽孢染色判斷是否為芽孢桿菌。
擴展資料:
大腸桿菌的特性:
理化特性
1、大腸桿菌是短桿菌,兩端呈鈍圓形,革蘭陰性。有時因環境不同,個別菌體出現近似球桿狀或長絲狀 。
2、大腸桿菌多是單一或兩個存在,但不會排列呈長鏈形狀;大多數的大腸桿菌菌株具有莢膜或微莢膜結構,但是不能形成芽孢。
3、多數大腸桿菌菌株生長有菌毛,其中一些菌毛是針對宿主及其他的一些組織或細胞具有黏附作用的宿主特異性菌毛 。
4、大腸桿菌的生化代謝非常活躍。大腸桿菌可以發酵葡萄糖產酸、產氣,個別菌株不產氣,大腸桿菌還能發酵多種碳水化合物,也可以利用多種有機酸鹽。
芽孢桿菌的特性:
1、代謝快、繁殖快,四小時增殖10萬倍,標準菌四小時僅可繁殖6倍。
2、無濕狀態可耐低溫-60℃、耐高溫+280℃,耐強酸、耐強堿、抗菌消毒、耐高氧(嗜氧繁殖)、耐低氧(厭氧繁殖)。
3、體積比一般病源菌分子大四倍數,占據空間優勢,抑制有害菌的生長繁殖。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大腸桿菌
百度百科-芽孢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