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羨滄浪水”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長慶二年七月自中書舍人出守杭州。“每羨滄浪水”全詩《長慶二年七月自中書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藍溪作》
唐代白居易太原一男子,自顧庸且鄙。老逢不次恩,洗拔出泥滓。既居可言地,愿助朝廷理。伏閣三上章,戇愚不稱旨。圣人存大體,優貸容不死。鳳詔停舍人,魚書除刺史。冥懷齊寵辱,委順隨行止。我自得此心,于茲十年矣。
馀杭乃名郡,郡郭臨江汜。已想海門山,潮聲來入耳。昔予貞元末,羈旅曾游此。甚覺太守尊,亦諳魚酒美。因生江海興,每羨滄浪水。尚擬拂衣行,況今兼祿仕。青山峰巒接,白日煙塵起。東道既不通,改轅遂南指。自秦窮楚越,浩蕩五千里。
聞有賢主人,而多好山水。是行頗為愜,所歷良可紀。策馬度藍溪,勝游從此始。作者簡介(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