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創新?
1.具有創新意識,但不善于利用和創造條件。創新能力的發展與創新行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創新觀念和創新欲望的基礎之上。大學生普遍具有創新動機,對創新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希望在學習中產生新思想與新理論,積極尋找新的學習方法,但由于學校創造性學習條件的局限及學生自身不善于創設和利用學校的現有條件,缺乏向知識經驗豐富的教師或同學請教的勇氣,往往不能把握本學科最新發展的動態和相關學科知識的橫向關系,由此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2.思維相當敏捷,但缺乏創新性思維的方式。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大學生的想象力逐漸豐富,思維能力,尤其是邏輯推理思維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思維相當敏捷;然而由于他們的知識面寬度不夠,知識的吸收是獨立的、互不相關的,出現“見樹不見森林”的現象。機械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識的結構,缺乏必要的合理整合,致使他們的思維方式往往是直線式,思考問題缺乏靈活性、全面性和深層次,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千篇一律,沒有太多的新意和突破,最明顯表現在發言、作業、試卷、論文中缺乏新意。
3.有創新的靈感,但缺少必備的創新技能。大學生經過不斷的腦力勞動,大腦皮層下產生某些暫時性的神經聯系,在特定因素的誘發和引領下,神經聯系會彼此刺激,產生靈感。然而靈感往往是短暫的、曇花一現,此時若有較強的創新技能,會使靈感成為現實。創新技能是指創新主體的行為技巧的動作能力,包括新信息加工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掌握和運用創新技法能力、創新成果表達能力及物化能力。我國學生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其應試能力較國外學生具有很大的優勢,但在動手能力與運用創新技法的能力方面卻遠遠弱于外國學生。
4.有創新的興趣與熱情,但缺乏毅力。創新過程并不僅僅是純粹的智力活動過程,還需要以創新情感為動力,在智力和創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創新才可能獲得綜合效應的能量。調查顯示,大學生在興趣的深度、廣度、穩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當的發展,但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這需要具有堅強的毅力。毅力是人類自覺確定目標,根據目標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實現自己目標的心理過程,是能動性和個體積極性的集中體現。大學生能夠意識到毅力在創新活動中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是虎頭蛇尾,見異思遷,甚至放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