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資格證的道德發展的四個階段
小學教師資格證的道德發展的四個階段
他律道德階段(2-8歲)又稱為“權威階段”。在這個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的絕對尊重和順從,將權威設定的規則視為不可更改的。他們根據行為的客觀后果來評價是非善惡,例如,6-7歲兒童認為約翰比亨利壞,因為約翰打破了更多杯子。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8-11、12歲)的兒童思維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不再把規則視為固定不變的東西,開始從他律轉向自律。他們開始關注行為的意圖和動機,而不是單純的行為后果。例如,10、11、12歲的兒童認為亨利更壞,因為他是在偷吃時打破杯子。公正道德階段(11、12歲以后)的兒童發展出公正觀念或正義感,開始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這個階段的兒童在判斷是非時,更多地考慮人的動機和行為的目的,而非單純的結果。皮亞杰認為,只有達到這個階段,兒童才真正具備了道德判斷能力。
導讀他律道德階段(2-8歲)又稱為“權威階段”。在這個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的絕對尊重和順從,將權威設定的規則視為不可更改的。他們根據行為的客觀后果來評價是非善惡,例如,6-7歲兒童認為約翰比亨利壞,因為約翰打破了更多杯子。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8-11、12歲)的兒童思維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不再把規則視為固定不變的東西,開始從他律轉向自律。他們開始關注行為的意圖和動機,而不是單純的行為后果。例如,10、11、12歲的兒童認為亨利更壞,因為他是在偷吃時打破杯子。公正道德階段(11、12歲以后)的兒童發展出公正觀念或正義感,開始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這個階段的兒童在判斷是非時,更多地考慮人的動機和行為的目的,而非單純的結果。皮亞杰認為,只有達到這個階段,兒童才真正具備了道德判斷能力。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29/wz/18304697952.jpg)
道德發展的四階段理論是由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其中,前道德階段(1-2歲)又被稱作“自我中心階段”。在這個階段,兒童缺乏規則意識,其行為多與生理本能相關,尚未形成任何道德觀念,因此被稱為無道德階段。他律道德階段(2-8歲)又稱為“權威階段”。在這個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的絕對尊重和順從,將權威設定的規則視為不可更改的。他們根據行為的客觀后果來評價是非善惡,例如,6-7歲兒童認為約翰比亨利壞,因為約翰打破了更多杯子。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8-11、12歲)的兒童思維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不再把規則視為固定不變的東西,開始從他律轉向自律。他們開始關注行為的意圖和動機,而不是單純的行為后果。例如,10、11、12歲的兒童認為亨利更壞,因為他是在偷吃時打破杯子。公正道德階段(11、12歲以后)的兒童發展出公正觀念或正義感,開始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這個階段的兒童在判斷是非時,更多地考慮人的動機和行為的目的,而非單純的結果。皮亞杰認為,只有達到這個階段,兒童才真正具備了道德判斷能力。皮亞杰指出,10歲是兒童從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轉化的關鍵年齡。在此之前,兒童主要依據成人設定的標準來判斷道德行為;而10歲以后,他們開始依據自己的內在標準來判斷,這是一種受自身價值觀支配的道德判斷。
小學教師資格證的道德發展的四個階段
他律道德階段(2-8歲)又稱為“權威階段”。在這個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的絕對尊重和順從,將權威設定的規則視為不可更改的。他們根據行為的客觀后果來評價是非善惡,例如,6-7歲兒童認為約翰比亨利壞,因為約翰打破了更多杯子。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8-11、12歲)的兒童思維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不再把規則視為固定不變的東西,開始從他律轉向自律。他們開始關注行為的意圖和動機,而不是單純的行為后果。例如,10、11、12歲的兒童認為亨利更壞,因為他是在偷吃時打破杯子。公正道德階段(11、12歲以后)的兒童發展出公正觀念或正義感,開始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這個階段的兒童在判斷是非時,更多地考慮人的動機和行為的目的,而非單純的結果。皮亞杰認為,只有達到這個階段,兒童才真正具備了道德判斷能力。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