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放置在密封的小瓶子里確實會發生凝固現象。血液的凝固并非由瓶子的密封狀態決定,而是由血液自身的內源性和外源性凝血機制觸發。通常情況下,未添加抗凝劑的血液在15-20分鐘內就會凝固,凝固后的血液上層會形成一層淡黃色的液體,即血清。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血液凝固,就無法恢復流動性。為了防止血液凝固,我們需要在采血時加入抗凝劑,如3.2%的檸檬酸鈉溶液或肝素等,這樣血液可以在一周內保持液體狀態。這個過程涉及到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轉化為不溶的纖維蛋白,形成血凝塊,隨后血小板作用下凝塊收縮并析出血清。
與血漿相比,血清缺少纖維蛋白原和部分參與凝血的血漿蛋白,但含有血小板釋放的物質。這些細節在醫學和實驗研究中尤為重要。因此,理解血液凝固的原理對于處理血液樣本和臨床診斷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