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29/wz/18306059652.jpg)
在探討H-45級戰列艦的建造可能性時,我們首先要認識到該艦的設計規格極為龐大,其空船排水量高達617,000噸,長度超過609米,這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如此巨大的艦船需要相應的船塢設施,而當時德國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此外,H-45級所需的資源和材料也是當時德國所難以承擔的。因此,從技術和資源的角度來看,H-45級的建造在當時是極其困難的,甚至可以說是異想天開。如果假設H-45級戰列艦真的被建造出來,它在規模和火力上將是前所未有的。例如,它的裝甲防護能夠在一萬米的距離上抵御自身口徑的穿甲彈。這一標準意味著當時的任何戰列艦,包括日本的大和級、美國的衣阿華級,甚至尚未建成的蒙大拿級,在火力上都無法與H-45級相匹敵。然而,H-45級的重量會導致炮塔移動緩慢,炮彈裝填速度也會受到嚴重影響,這使得它在對付快速移動的目標時顯得力不從心。尤其是在面對采用巡洋艦戰術的敵艦時,H-45級可能會遇到嚴峻挑戰。從戰術和戰略的角度來看,H-45級的建造也是不切實際的。珍珠港事件已經證明了戰列艦在面對航空母艦時的脆弱性。在戰略層面,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需求并不適合將大量資源投入到這種戰列艦的建造上。北海的地理條件也不適合H-45級這樣的巨型戰列艦行動。因此,即使H-45級在技術上得以建成,它在實際作戰中的效用也會受到嚴重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