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緣起十二緣起簡介
十二緣起十二緣起簡介
2.無明代表了對佛教四諦和緣起理論的不了解,是正見的反面。行則是指由無知產生的錯誤行為和習慣力。識是指六識,即認識作用,涵蓋入胎、在胎和出胎后的三個階段。3.名色指的是識所緣的六境,也就是六處,指的是眼至意的六根。觸是根、境、識三者結合產生的感覺和認識條件。受則是五蘊中的感受,如苦樂等,反映了對事物的不同認識和感受。4.愛,或稱為渴愛,是對苦樂感受的強烈欲求,如色愛、法愛等。取則涉及四種取,即欲取、見取等,是對愛念的實際行動,包括善惡業和報有的行為結果。5.有,即存在,分為業有和報有。業有包括身、語、意的行為及其余力,決定了未來行為的發展。生則指個體的出生,源于過去經驗的余力或新經驗的產生。
導讀2.無明代表了對佛教四諦和緣起理論的不了解,是正見的反面。行則是指由無知產生的錯誤行為和習慣力。識是指六識,即認識作用,涵蓋入胎、在胎和出胎后的三個階段。3.名色指的是識所緣的六境,也就是六處,指的是眼至意的六根。觸是根、境、識三者結合產生的感覺和認識條件。受則是五蘊中的感受,如苦樂等,反映了對事物的不同認識和感受。4.愛,或稱為渴愛,是對苦樂感受的強烈欲求,如色愛、法愛等。取則涉及四種取,即欲取、見取等,是對愛念的實際行動,包括善惡業和報有的行為結果。5.有,即存在,分為業有和報有。業有包括身、語、意的行為及其余力,決定了未來行為的發展。生則指個體的出生,源于過去經驗的余力或新經驗的產生。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29/wz/18306076652.jpg)
1. 十二緣起是印度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核心理論,也被稱作十二有支或十二因緣。這一理論涵蓋了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個環節。2. 無明代表了對佛教四諦和緣起理論的不了解,是正見的反面。行則是指由無知產生的錯誤行為和習慣力。識是指六識,即認識作用,涵蓋入胎、在胎和出胎后的三個階段。3. 名色指的是識所緣的六境,也就是六處,指的是眼至意的六根。觸是根、境、識三者結合產生的感覺和認識條件。受則是五蘊中的感受,如苦樂等,反映了對事物的不同認識和感受。4. 愛,或稱為渴愛,是對苦樂感受的強烈欲求,如色愛、法愛等。取則涉及四種取,即欲取、見取等,是對愛念的實際行動,包括善惡業和報有的行為結果。5. 有,即存在,分為業有和報有。業有包括身、語、意的行為及其余力,決定了未來行為的發展。生則指個體的出生,源于過去經驗的余力或新經驗的產生。6. 老死原指生命的結束,但在緣起經中擴展為包括苦惱的因素。十二緣起揭示了錯誤思想和行為導致的苦惱,以及三界輪回的苦果,通過具體闡述這些環節,展示了煩惱(如無明、愛)和業(如行、取、有)如何引發世間苦痛的過程。
十二緣起十二緣起簡介
2.無明代表了對佛教四諦和緣起理論的不了解,是正見的反面。行則是指由無知產生的錯誤行為和習慣力。識是指六識,即認識作用,涵蓋入胎、在胎和出胎后的三個階段。3.名色指的是識所緣的六境,也就是六處,指的是眼至意的六根。觸是根、境、識三者結合產生的感覺和認識條件。受則是五蘊中的感受,如苦樂等,反映了對事物的不同認識和感受。4.愛,或稱為渴愛,是對苦樂感受的強烈欲求,如色愛、法愛等。取則涉及四種取,即欲取、見取等,是對愛念的實際行動,包括善惡業和報有的行為結果。5.有,即存在,分為業有和報有。業有包括身、語、意的行為及其余力,決定了未來行為的發展。生則指個體的出生,源于過去經驗的余力或新經驗的產生。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