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你一生的“十二緣起”
伴隨你一生的“十二緣起”
聽過“十二緣起”的人不多,了解“緣起”的人更少,真正體悟“緣起”的人,如同鳳毛麟角。從根本上,從源頭上,談論“十二緣起”的人還很少。“十二緣起”即“緣起”的十二部分,就像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即,“死”導致“生”,“生”導致“有”,“有”導致“取”,“取”導致“愛”,“愛”導致“受”,“受”導致“觸”,“觸”導致“六入”,“六入”導致“名,相”,“名相”導致“識”,“識”導致“行”,“行”導致“無明”。
導讀聽過“十二緣起”的人不多,了解“緣起”的人更少,真正體悟“緣起”的人,如同鳳毛麟角。從根本上,從源頭上,談論“十二緣起”的人還很少。“十二緣起”即“緣起”的十二部分,就像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即,“死”導致“生”,“生”導致“有”,“有”導致“取”,“取”導致“愛”,“愛”導致“受”,“受”導致“觸”,“觸”導致“六入”,“六入”導致“名,相”,“名相”導致“識”,“識”導致“行”,“行”導致“無明”。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29/wz/18306075452.jpg)
即便在佛教經典中,“十二緣起”也是極為深奧的,被稱為“緣起甚深”。為何我們需要深入了解并體悟“十二緣起”呢?因為在多變的世界中,在所有事物中,“緣起”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運作機制。人的一生,伴隨你的,只有這“十二緣起”。聽過“十二緣起”的人不多,了解“緣起”的人更少,真正體悟“緣起”的人,如同鳳毛麟角。從根本上,從源頭上,談論“十二緣起”的人還很少。“十二緣起”即“緣起”的十二部分,就像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即,“死”導致“生”,“生”導致“有”,“有”導致“取”,“取”導致“愛”,“愛”導致“受”,“受”導致“觸”,“觸”導致“六入”,“六入”導致“名,相”,“名相”導致“識”,“識”導致“行”,“行”導致“無明”。善知識,這樣來談“十二緣起”。原本,并非什么具體的概念,而是在某個時刻,在一念之間,有了“失去”的概念,認為是因為有曾經“得到”的概念。頭腦中有關于“曾經得到……”的觀念故事。因為有關于“死”的觀念,是因為有曾經“生”的觀念。頭腦中有關于“生”的觀念故事。認為有個“終結”的觀念,是因為有曾經“開始”的觀念。頭腦中有關于從“開始”到“現在”的觀念,有關于“過往”的觀念故事。因為有“緣起”的概念,所以有“消散”的概念。因為認為曾經得到,所以“失去”的概念產生。“失去”實際上也是一種“得到”,只不過這種“得到”是一種失去的方式。真的有“失去”嗎?真的有“得到”嗎? “死”何嘗不是一種“生”呢?當認為曾經有“生”,從而有“死”時,“死”的概念因此產生了。世間萬物,真的有“消散”嗎?真的有“緣起”嗎?世間萬事萬物之“消散”又何嘗不是一種“緣起”呢?只不過這種“緣起”不是以和合的方式,而是以消散的方式而已。“死”和“生”都同樣是一種概念,有生的概念,則有死概念,沒有生的概念,則沒有死的概念。生死一同,都是“概念”(“生”)。生死輪回(“死”,“失去”,“消散”,“終止”的觀念緣起于“生”,“得到”,“聚合”,“開始”的觀念)――即“死”緣“生”。種種的“發生,終止”,“得到,失去”,“緣起,緣散”,是因為執著“有”見。(“生”的概念緣起于“有”的觀念)一切消散和緣起都同樣是一種概念。有緣起的概念,則有消散的概念。沒有緣起的概念,則沒有消散的概念。若說緣起是執著“有”見,那么消散,就是執著“無”見。而“無”,只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有”。“有”,“無”同樣是一種概念,從這個角度上,有無一同。“有”之所以為有,是因為取認了有的概念,這和無,之所以無一樣。因為取著認可了“有”這樣的概念。否則,本來,非有也非無,也非“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這樣一切概念。“取”同“有”和“無”,“有”“無”一同的概念一樣。同“取”的概念一樣,“不取”也是一種“取”。取了個“不取”。 “有”因“取”而有。(“有”緣于“取”)之所以會“取”,取有,取無,取蘿卜,取青菜,取一切種種等等。無非是因為“貪愛”。(取緣起于貪愛)害怕得不到,害怕失去,這就是因為貪愛而取有,取無。這就是“取”緣“愛”。“取”緣于“貪愛”,若無“貪愛”,心本來無取無不取,非取,非無取,非有,非無有,非有“生”,非“無生”。本來不在一起概念,本來無一切概念。“貪愛”這樣的概念之所以成“貪愛”,是因為以為有個“貪愛”的主體觀念,以及有所貪愛的對象(境)觀念。若無“貪愛者”,則“貪愛”無從發起。若無貪愛的對境,則貪愛無落著處。因此“貪愛”是由于,以為有個“攝受”的主體,和以為有所“攝受”(貪愛的對境)――比如“感覺”。即“愛緣起于受”。而“受者”及“所受”的形成,是因于有觸發以為“受”的觸動。即“受”因于引發“受”的“觸”及“所觸”。無“觸”及“所觸”則無“受”及“所受”。即“受緣于觸”。所謂“觸目遇緣”,以為“觸者”與“所觸”,是從眼見色,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這六處而來,即“六入”。故“觸”緣起于“六入”。“六入”之所以成“六入”,是因為于六塵緣影而虛立名,妄取相。于是形成色的概念及色相,聲的概念及聲相,香的概念及香相,味的概念及味相,觸的概念及觸相,法的概念及法相。原本,色只是色,無色的概念,無色相概念。聲只是聲,無聲的概念,無聲相概念,以及香,味,觸,法。六處之本來,無名,無相。即,“六入”之所以成“六入”是因為有名相概念。(“六入”緣“名色”)一切概念,一切相,并不是本來即有,是由于識心的妄想分別,假名安立。故“名色”緣起于心識。而心識妄想分別,假名安立,緣于“自心認取自心”(一念認取一念)從而心心輾轉,念念相續――這一虛妄心行。若無“自心取自心”這一心行虛妄相續,則心無對境,識不孤生。故,“識”緣起于“行”。而自心妄取自心,念念相續的心行,這緣于無明。無明錯覺地以為有“識”(即虛妄執著“識”有自性)。依識取覺。以幻執幻。幻幻相續。堅固執持相續心行之虛妄相為實。以為有“念念相續”,有“自心取自心”這樣的心行,就是無明。即,“行”緣于“無明”。無明幻覺,因而妄認六塵緣影為“心”。妄執心有自性。堅固執持這樣的“執著”而不曾體會這“執著”的虛妄,不曾了達這“執著”并無“執著者”,也不實有那所“執著”的(對境),不曾體悟這“虛妄執著”不實有發生。就是“根本無明”。執著既然虛妄無實,“無明”即無實。故,本來無“無明”,十二緣起,“無明”為根,緣緣而起。因此,生死輪轉。本來“無明”不實,“無明”非實有,則“行”非實有, “行”非實有,則一切“心識”非實有,“心識”無實如幻,則一切概念,一切相(名,色)不實如幻。名色既幻,則所謂“六入”無不如幻。“六入”皆如幻,則諸“觸”如幻,諸“觸”如幻,則一切“受”如幻,一切“受”如幻,故諸“貪愛”不實如幻。諸“愛”如幻故,諸“取”如幻。“取”如幻故,一切“有”如幻。諸“有”不實如幻,故一切“生”不實如幻。一切“生”不實如幻,故一切“變化”,一切“滅”,一切“老”,“死”皆不實如幻。滅如幻故,幻滅如幻,幻滅滅已,非幻不滅。
伴隨你一生的“十二緣起”
聽過“十二緣起”的人不多,了解“緣起”的人更少,真正體悟“緣起”的人,如同鳳毛麟角。從根本上,從源頭上,談論“十二緣起”的人還很少。“十二緣起”即“緣起”的十二部分,就像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即,“死”導致“生”,“生”導致“有”,“有”導致“取”,“取”導致“愛”,“愛”導致“受”,“受”導致“觸”,“觸”導致“六入”,“六入”導致“名,相”,“名相”導致“識”,“識”導致“行”,“行”導致“無明”。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