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禪講座——真妄不二
永嘉禪講座——真妄不二
在“夫妙悟通衢,則山河非壅,迷名滯相,則絲毫成隔”之后,大師進一步指出,萬法的根源,實相的本真,塵沙般的迷惑和六道輪回,皆源于真宗。盡管萬法看似千差萬別,但它們的根源都是實相。凡夫的迷惑和分別,實際上從未離開過真心。因此,真妄并無差異,愚癡與智慧之別,才導(dǎo)致了虛妄的分別。由于凡夫不解事物的無形之畔和窮虛之域,只見事相而不見理體,這就陷入了迷惑顛倒。例如,初修行者可能認為只有打坐、誦經(jīng)才是修行,而日常行事則是生死輪回,將事與理分割開,因而無法見道。若不在通達的理上修行,只在事相上糾纏,則永遠困于生死之中。
導(dǎo)讀在“夫妙悟通衢,則山河非壅,迷名滯相,則絲毫成隔”之后,大師進一步指出,萬法的根源,實相的本真,塵沙般的迷惑和六道輪回,皆源于真宗。盡管萬法看似千差萬別,但它們的根源都是實相。凡夫的迷惑和分別,實際上從未離開過真心。因此,真妄并無差異,愚癡與智慧之別,才導(dǎo)致了虛妄的分別。由于凡夫不解事物的無形之畔和窮虛之域,只見事相而不見理體,這就陷入了迷惑顛倒。例如,初修行者可能認為只有打坐、誦經(jīng)才是修行,而日常行事則是生死輪回,將事與理分割開,因而無法見道。若不在通達的理上修行,只在事相上糾纏,則永遠困于生死之中。
從開始到愚智自異耳這一大段內(nèi)容,永嘉大師運用其智慧之筆,深入剖析了真與妄的本質(zhì)和起源。他闡述,真指的是本體,妄則是現(xiàn)象;凡夫只見現(xiàn)象而不見本體,如同盲人不見實物。永嘉大師詳細闡釋,使我們對真妄的認識開始重塑,若放下固有的錯誤知見,便能隨大師指引,將現(xiàn)象與本體融為一體。實際上,現(xiàn)象與本體本是一體,說一體卻分為兩處,但這卻是凡夫悟道的第一步,是初嘗佛法滋味的契機。在“夫妙悟通衢,則山河非壅,迷名滯相,則絲毫成隔”之后,大師進一步指出,萬法的根源,實相的本真,塵沙般的迷惑和六道輪回,皆源于真宗。盡管萬法看似千差萬別,但它們的根源都是實相。凡夫的迷惑和分別,實際上從未離開過真心。因此,真妄并無差異,愚癡與智慧之別,才導(dǎo)致了虛妄的分別。由于凡夫不解事物的無形之畔和窮虛之域,只見事相而不見理體,這就陷入了迷惑顛倒。例如,初修行者可能認為只有打坐、誦經(jīng)才是修行,而日常行事則是生死輪回,將事與理分割開,因而無法見道。若不在通達的理上修行,只在事相上糾纏,則永遠困于生死之中。未悟道者只見事相,不見理,因此執(zhí)著于事相上的修行,而不理解理上的修行。他們不知道事相中包含了理體,理體也不離事相。有無之間的差異未被理解,導(dǎo)致執(zhí)著于有或空,而非中道。只有理事不二地修行,才有機會領(lǐng)悟中道實相。永嘉大師進一步闡述理體與事相的關(guān)系,指出可以通過紛紜差別的色相看到萬法的本來面目。萬物看似有形,追究到底卻是非相;聲音看似具體,追究到底卻是無聲。這是理事不二、妙智與了知不二的體現(xiàn)。大師用比喻說明設(shè)立空、有是為了破除常見和斷見,而非真有空有。中道不偏,非有非空,只是為了指示中道。中道本身也不是實有,何況空有?理解了這個道理,通達萬法的源頭,超出了凡夫的認知范圍。真妄同源,不一不異,愚智之別,只是真妄說法的表面原因。
永嘉禪講座——真妄不二
在“夫妙悟通衢,則山河非壅,迷名滯相,則絲毫成隔”之后,大師進一步指出,萬法的根源,實相的本真,塵沙般的迷惑和六道輪回,皆源于真宗。盡管萬法看似千差萬別,但它們的根源都是實相。凡夫的迷惑和分別,實際上從未離開過真心。因此,真妄并無差異,愚癡與智慧之別,才導(dǎo)致了虛妄的分別。由于凡夫不解事物的無形之畔和窮虛之域,只見事相而不見理體,這就陷入了迷惑顛倒。例如,初修行者可能認為只有打坐、誦經(jīng)才是修行,而日常行事則是生死輪回,將事與理分割開,因而無法見道。若不在通達的理上修行,只在事相上糾纏,則永遠困于生死之中。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