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輛磁懸浮列車是買自德國,2003年1月開始在上海磁浮線運行。
磁懸浮技術的研究源于德國,早在1922年德國工程師赫爾曼·肯佩爾就提出了電磁懸浮原理,并于1934年申請了磁懸浮列車的專利。
1970年代以后,隨著世界工業化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加強,為提高交通運輸能力以適應其經濟發展的需要,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繼開始籌劃進行磁懸浮運輸系統的開發。
磁懸浮列車是靠磁懸浮力,即磁的吸力和排斥力來推動的,由于其軌道的磁力使之懸浮在空中,行走時不需接觸地面,因此只有空氣的阻力,最高速度可以達每小時500公里以上。
擴展資料
磁懸浮列車的優點
(1)速度快:磁懸浮列車是當今唯一能達到運營速度每小時500公里的地面客運交通工具。這意味著,對于間距500公里到1000多公里的城市間旅行而言,磁懸浮列車在旅行時間和旅行質量上完全可以同飛機相媲美。
(2)相對能耗低:在每小時500公里速度下,磁懸浮列車每座位公里的能耗僅為飛機的1/3至1/2,比汽車也要少3成。
(3)適應能力強:易拐彎,能爬坡,選線靈活。磁懸浮高速線路所要求的轉彎半徑比傳統鐵路要小得多,且具有最高10%的爬坡能力,這使磁懸浮線路能夠更靈活地適應地形,可以減少造價。
國際上有代表性的幾種磁懸浮列車有:高速常導磁懸浮列車,低速常導磁懸浮列車以及高速超導磁懸浮列車。高速常導磁浮車為德國研制TR系列;低速常導磁浮車為日本研制的HSST系列;高速超導磁浮車為日本研制MLU系列。
世界磁懸浮列車技術領域中,日本和德國兩個國家占據領先地位。
德國現擁有一條長34.5km啞鈴式的載人磁懸浮列車試驗線,其最高運行速度可達450km/h,載客時車速則為420km/h。該條試驗線上運行的磁懸浮列車從啟動到加速、減速直至停車繞試驗線兩圈不到10min,平均速度為300km/h,人們乘坐時沒有絲毫不舒服的感覺。
日本在研制低速常導磁懸浮系列HSST之外,著重探索高速超導磁懸浮,已建成一條長度為18.4km的超導磁懸浮列車試驗線,其最高運行速度可達到550km/h。日本之所以研究和發展超導磁懸浮列車,是因為超導磁懸浮列車100mm的懸浮間隙比常導磁懸浮列車的10mm懸浮間隙更能抵御地震災害對列車運行的影響,而日本恰恰是多地震的國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磁懸浮列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磁懸浮列車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