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市經開區屬于涪城區。
綿陽市轄3個區:涪城區(包括高新區、經開區、科創園區),游仙區(包括仙海區、科學城),安州區;5個縣:三臺縣、鹽亭縣、梓潼縣、平武縣、北川羌族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江油市。
綿陽(Mianyang),隸屬于四川省,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帶。東鄰廣元市的青川縣、劍閣縣和南充市的南部縣、西充縣;南接遂寧市的射洪縣;西接德陽市的羅江縣、中江縣、綿竹市;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肅省的文縣接壤。介于北緯30°42′—33°03′、東經103°45′—105°43′之間,總面積20248.4平方千米。
自漢高祖二年(前201年),西漢設置涪縣以來,綿陽市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歷來為州郡治所,后因城址位于綿山之南而得名“綿陽”。
截至2016年,綿陽市下轄3區、5縣、1縣級市,常住總人口481.09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30.4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0.2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896.0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54.09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8202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5.3:49.0:35.7。
綿陽是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建設的中國唯一的科技城,重要的國防科研和電子工業生產基地,成都平原城市群北部中心城市、成渝經濟圈七大區域中心之一,獲得過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迪拜獎)、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
綿陽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公元前201年漢置涪縣始,歷來為郡縣、州府治所。這里是我國早期人類活動地區之一,邊堆山遺址出土有45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和陶器;是黃帝元妃——絲綢之母嫘祖的故鄉,中華民族治水英雄及夏王朝的締造者大禹的誕生地;是我國中醫針灸發源地之一。
雙包山漢墓出土的經脈漆木俑是現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的人體經脈模型。古往今來,這塊土地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孕育了李白、歐陽修、文同、李調元、沙汀、鄧稼先、馮達仕等無數杰出人物,司馬相如、揚雄、蔣琬、宋哲元及杜甫、王勃、楊炯、盧照鄰等均在此留有重要遺跡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