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結構特點:細胞多,排列緊密,細胞間質少,無血管,細胞有極性。
被覆上皮的一般特性
(1)被覆上皮是由排列等密而規則的,形態相似上皮細胞所構成的膜狀結構。上皮細胞靠著提供少量的細胞間質相互粘和在一起。
⑵具有保護、吸收、分泌等功能
被覆上皮覆蓋在身體的外表面,體腔的內面,吸收某些器官朝向體腔的部分。它們都處于邊界的位置。具有兩個面:
①一個面向著空間,不與任何組織接觸,成為游離面。
②相對的一個面附著在基膜上,稱為基底面。
③在上皮的基底面和結締組織之間有均勻的薄膜,稱為基膜。電鏡下:基膜是由基板和網板兩層構成。
⑶上皮組織一般沒有血管,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均通過基膜由深層結締組織中的血管輸送。
⑷被覆上皮處于外界物理及化學等因素的作用而破,傷的上皮細胞可由基部的細胞分裂增生,進行不斷的補充和更新。
⑸在上皮組織中有神經末梢分步,借此有機體能夠敏銳地感受外界刺激
被覆上皮覆蓋于身體表面,襯貼在體腔和有腔器官內表面,具有保護、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根據其構成細胞的層數和細胞(或表層細胞)的形狀可分為單層扁平上皮、單層立方上皮、單層柱狀上皮、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復層扁平上皮、復層柱狀上皮、變移上皮。
擴展資料
被覆上皮的類型及其結構
根據上皮細胞的形狀以及細胞排列的層數,可以把被覆上皮分為以下類型:
⑴單層扁平上皮
特點:
單層扁平上皮很薄,僅由一層扁平的上皮細胞構成。
細胞為多邊形,邊緣呈鋸齒狀。
相鄰細胞彼此鑲嵌,連接緊密。
細胞核偏圓形,位于細胞中央,側面觀細胞呈梭形,細胞核向倆面凸起。
分布:
-在心臟,血管和淋巴管內腔面的單層扁平上皮稱為內皮。
內皮的特點:細胞很薄,表面光滑。有利于內皮細胞內外的物質交換。
-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以及胃腸系膜表面的單層扁坯上皮稱為間皮。
特點:細胞的表面濕潤光滑,有利于減小摩擦便與內臟活動
⑵單層立方上皮
特點:
有一層細胞構成,細胞的高度與寬度大致相等。
細胞核圓球形,位于細胞的中央。
表面觀細胞呈多邊形,側面觀呈方形。
分布:分布在腎臟的腎小管和外分泌腺的導管。以及甲狀腺濾泡等處,有吸收和分泌的功能。
⑶單層柱狀上皮
特點:
由一層棱柱形細胞構成
表面觀細胞的游離面呈多邊形,側面觀呈長方形。
細胞核呈橢圓形與細胞的長軸平行,位置大多數靠近稀薄的基部,細胞的極性極為明顯。
分布:單層柱狀上皮細胞分布胃腸道及膽肺等的內腔面。具有分泌和吸收的功能
⑷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
特點:上皮由高矮不等的纖毛柱狀細胞、棱形細胞、錐體形細胞以及一些杯狀細胞組成。
由于細胞高矮不齊,細胞核的位置也就參差不齊。在縱切面上好像是復層,實際上是單層,故稱為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
分步:呼吸道的內腔面,具有保護分泌功能。
⑸復層扁平(鱗狀)上皮
特點:
細胞層數較多,靠表面的細胞是偏平的、鱗片狀。
基底層細胞能夠不斷地分裂增生,并漸漸向表皮移動,以補充衰老的細胞。
上皮的基底面與結締組織之間有一層基膜,結締組織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有利于上皮組織的營養供應。
分布:覆蓋在身體的外表面,構成皮膚的表皮,也在口腔、咽、食道及陰道等內腔面,具有防磨損、防止異物入侵的作用。魚類的皮膚屬于復層扁平上皮。
⑹復層柱狀上皮
特點:與復層扁平上皮相似,不同之處是表皮由一層排列整齊的柱狀細胞構成。
分布:眼瞼結合膜和尿道海棉體等處的粘膜上皮。魚類尚未發現。
作用:保護作用
⑺變異上皮
特點:變異上皮由多層細胞構成。
變異上皮細胞的層數和形態隨所在器官生理狀態的不同而改變。
分布:腎臟,輸尿管,和膀胱的內腔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被覆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