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可以測砒霜。
砒霜(又稱“鶴頂紅”)是古代最為常見的毒藥之一,少量服用即可致人死亡。其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砷,可通過燒煉砷礦石獲得。由于提煉技術落后,古人所制的砒霜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硫化物,銀制品容易與硫化物發生化學反應,產生黑色的硫化銀。
銀針等銀質物件遇某些東西后馬上變黑,主要見于銀與硫化物相互的作用。硫化物可以在銀器表面形成暗色的硫化銀,使銀針等看起來變黑。這與“毒素”的作用無關。
因此說,只要遇到含有很多硫的物質,無論這種物質是否有毒,銀針插入其后都會變黑。而相反,一些劇毒物質,如砒霜、氰化鉀、氰化鈉等,由于不含硫,用銀針檢驗就不會發生變黑的情形。
擴展資料
關于“銀針驗毒”的記載
唐人所著《外臺秘要》中,對此有明確記載:“取銀匙若箸或釵含之,經宿,色黑即是,不黑者非。”白話釋義:拿銀制的湯匙、筷子或者頭釵,放在死者口中,經過一夜,如果銀制品變黑,即可判定此人為中毒死亡。
南宋的宋慈,在《洗冤集錄》中也寫道:“若驗服毒,用銀釵皂角水揩洗過,探入死人喉內,以紙密封,良久取出,作青黑色。”白話釋義:仵作驗尸時,把用皂角水洗過的銀釵,插到死者喉嚨中,然后用紙密封。過一段時間取出銀釵,如果呈青黑色,說明此人是中毒而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銀針 (指針灸用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