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故事有:
1、華羅庚毅然回國
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后,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后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并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2、愛國英雄楊靖宇
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饑。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密林中,支撐著楊靖宇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
3、李小龍
李小龍,在60年代時,國人地位不高,很多演員總是淡化自己的中國人身份,李小龍卻以身為中國人為榮,堂堂正正地說自己是中國人,最經典的一句話是電影《精武門》中的“中國人,不是病夫”,帶動了香港電影的一片愛國熱潮,我們熟悉的《霍元甲》就是那個時代的電影。
愛國是一個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儒家思想強調“舍生取義”,其意義就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捍衛國家主權,不惜犧牲個人生命。封建時代執政者強調人們愛國,但本質是維護皇權,人民生活在國中,但國不屬于人民。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國家屬于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樣,公民愛國,實際上就是愛自己的政權,捍衛自己的利益。
愛國即愛祖國。祖國的直接體現是同胞,國家的直接體現是政權。祖國與國家不是一回事。公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國家應該效忠自己的公民。這就是孫中山、何子淵等革命先驅反抗大清帝國,但依然被尊為愛國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