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代澄泥硯
硯最重器型,修泥簡約大氣,自內而外蘊含儒雅之韻,柔美但不失剛勁,故有“宋形”之稱。因此鑒別宋代澄泥硯的關鍵在于“觀其形”,細細體會便可感受到宋人運刀所流露出的文人氣息。
2、元代澄泥硯
硯由于受蒙古族草原文化影響,一改宋形之雅,外形古拙厚重,展現出游牧民族粗獷的風格。如元蟬形澄泥硯,體積碩大,造型渾圓粗獷,好似蒙古力士一般,與宋代蟬硯比較,顯得有些“野蠻”,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3、明代澄泥硯
明代澄泥硯泥質最優,最為堅密,各類金沙藥粉的配比運用已是爐火純青。其修泥風格也逐漸由元代的“野蠻”轉變為“雄健”,既得雅致,又見肅穆。如明龍首澄泥硯,其造型
4、澄泥硯
寫意夸張,龍頭威猛方正,目光炯炯,須發四面披散,足見其“雄健”內韻。而更為巧妙處在于,龍嘴外寬內深,可作一水盂。試想,用毛筆從龍口中取水研墨,多么意趣盎然!
5、清代澄泥硯
雖在泥質上不及明代致密,但修泥雕刻工藝卻精細至極,可謂是各代澄泥硯中的“巔峰之作”。如清云鳳紋澄泥硯,刀工細膩寫實,層云之間恰有一鳳凰探出,身姿嫵媚,翎毛畢現。其卷云紋飾的修泥刀法側鋒斜入,行刀連貫,一蹴而就,毫無滯澀之感。
擴展資料:
其他辨別方法:
了解宋、元、明、清四個朝代澄泥硯的工藝特點,回過頭再看當今市場上的眾多仿品、贗品,其糙制拙劣處即能一目了然。
以一方現代仿品臥牛望月澄泥硯為例,粗看去,硯體泥質堅硬細滑,硯面臥牛雕刻細致,毛紋清晰,深陷的墨池恰與浮雕云月紋凹凸呼應,右側硯邊還制有仿端石皮,用指輕叩,亦有沉悶之聲發出。不過如仔細觀察,還是可以輕易看出仿品的漏洞所在。
其一,硯體不是澄泥質。此硯泥質雖和“鱔魚黃”極為相似,但實為石粉鑄成,雖表面致密光滑,卻不見金沙閃現,更不能用來研墨。
其二,刻工呆板。所雕云紋刀法不為側鋒斜入,且描刻痕跡較重。同時,新月的位置有悖常理,澄泥硯紋飾中,無論新月或滿月都深入云間,半隱半現,而此新月完全掛置云前,不似古人風格。
其三,印款偽制。在硯背面右下角印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識其字跡,松懈渙散,章法凌亂,較真款相去甚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澄泥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