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句:它是我國古代造型藝術和冶煉、鑄造技術的結晶。
修改后:它是我國古代造型藝術和鑄造技術的結晶。
修改原因:詞意重復,“冶煉”和“鑄造”重復。
擴展資料:
病句類型:
1. 語序不當
⑴定語位置不當。
例:廣大的農村青年表現出無比的社會主義熱情。(定語“無比”錯放在狀語的位置上而造成病句,應該將“無比的”放至“熱情”之前。)
⑵狀語位置不當。
例: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應該發揮廣大知識分子充分的作用。(狀語“充分”錯放在定語的位置,應該將之放在“發揮”之前。)
⑵虛詞位置不當:
例:我們如果把自己國內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國際上就很難有發言權了。(“不”句字否定副詞應該在“把”字之前)。
⑷關聯詞語位置不當
復句中兩個分句用同一主語時,關聯詞語應在主語后邊;主語不同時,關聯詞語應在主語前邊。如果顛倒,就屬位置不當。
例:不但他好好學習,而且還幫助其他同學。(“他”應移至“不但”前)
⑸介詞位置不當
例:蘇聯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整天忙于做動物的條件反射試驗.把動物用繩子縛在試驗的架子上.(“把 字短語應緊挨動詞中心語“縛 .)
2. 搭配不當
例:清晨,參加長跑的同學們在公路上飛快地馳騁著。(“同學們”不能用“馳騁”,可改為“跑”。)
3. 成分殘缺
⑴缺主語。
例:關于電視片《北京人在紐約》的評論已很多了。(刪掉“關于”,使句子主語出現。)
⑵缺謂語。
例:這些角色不同類型,距離相當大,如果沒有善于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那是演不好的。(“這些角色不同類型”缺謂語,應該補上“屬于”就通順了。)
⑶缺賓語。
例:我們要盡一切力量使我們農業走上機械化、集體化。(“走上……的道路”才合適。)
⑷缺關聯詞語
例:這次學術會,時間并不長,收獲很大。(加上“雖然……但是……”。)
⑸贅余
成分贅余有主語、謂語、定語等,這里只各舉一例略作說明。
4. 結構混亂
⑴句式雜糅。這是指有兩套或兩套以上的句子結構雜糅在一起,使語意不明確。
例:這辦法又衛生,又方便,深受群眾所喜愛。(或說“深受群眾喜愛”,或說“深為群眾所喜愛”)
⑵句中暗換主語。有時在復句中暗換分句的主語,使原有的主語不能和謂語搭配,也會造成結構的混亂。
例:老工人的一席話深深地觸動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前一分句的主語是“話”,后一分句的主語是“小邱的心”,屬暗中轉換,造成混亂。可改為“……觸動了小邱,使他的心久久……)
⑶層次不清。
例:新華社公布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在上海勝利完成的消息后,廣大讀者非常重視,科學界人士也非常重視,引起了強烈的反應。
(“引起強烈的反應”是一句抽象的話,應先說,然后再說具體的;對于科學成就,應先說“科學界人士”的反應,再說“廣大讀者”的反應)
⑷標點不當造成混亂。
例: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夠成功都歸功于集體的力量,電影局藝術的領導,舞臺劇原作者的協助,全體演員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都是我從未經歷過的新體驗。
(“集體的力量”后邊用逗號,讀者自然把后連接“領導”“協助”等等都當作“歸功于”的賓語,但作者的本意是把后邊的用作“都是”的主語,“力量”之后必須用句號)
5. 含糊不清
⑴費解。一句話表達出來,但不能讓人讀明白其中講了什么。
例:到帶嶺參觀火鋸廠和森林輕便鐵路是我這次旅行的歸途。(“參觀”怎么會是“歸途”?作者意思是說“……是我預定在旅行歸途中要做的一件事。”)
⑵歧義。表達不明白、不清楚的表現。
例:縣里通知說,讓趙鄉長九月15日前去匯報。(可以理解為“15日/前去匯報”)也可理解為“15日前/去匯報”)
⑶指代不明
例:宋老大跟齊三久別重逢,談得投機,他給他點上一支煙……(誰給誰點煙?無法猜出。)
6. 邏輯錯誤
⑴自相矛盾。
例:他是全部死難者中的幸免的一個。(“死難者”與“幸免”矛盾。)
⑵概念并列不當。
例:游泳券分為普通券、參觀券、月票、季票幾種。“參觀券”不屬“游泳券”,不能與“普通票”等并列。)
⑶強加因果。
例:因為他偏科,所以他數理化的成績一塌糊涂。(后者是前者的具體表現,而不是結果。)
⑷主客顛倒。
例:愛迪生這個名字,對我們青年學生是不陌生的。(應該是“學生對愛迪生這個名字”。)
⑸否定不當。
例:當然,這出戲也宣揚了因果報應等封建思想,因此,誰能否認這出戲沒有消極影響呢?(反問句本身也是一重否定,所以本句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不合本意。)
⑹不合事理。
例:只要好好學習,就能考上好大學。(“好好學習”不是“考上好大學”的充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