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屬于鱗翅目蠶蛾科。和他相似的生物有飛蛾,毛毛蟲,綠尾大蠶蛾(大蠶蛾科 )煙青蟲等。
1、蠶(學名:Bombyx mori)是鱗翅目的昆蟲,絲綢的主要原料來源,在人類經濟生活及文化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產中國,華南地區及臺灣俗稱之蠶寶寶或娘仔。
家蠶的英文名為“silkworm”(意為“絲蟲”)是因為它用絲織繭。繭是由一根300-900米長的絲織成的?,F如今我國繭絲綢產量與出口量均占世界總量的70 % 以上, 已成為可以主導世界繭絲價格走勢的繭絲綢大國。
2、飛蛾類,昆蟲綱鱗翅目昆蟲,多在夜間活動,喜歡在光亮處聚集,因此民諺有“飛蛾撲火自燒身”的說法。植物提供多種蛾類幼時的食物來源,蛾類的幼蟲及成蟲也是鳥類、爬蟲類、兩棲類等食蟲性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形成自然界重要的食物鏈。
3、毛毛蟲一般指鱗翅目(蛾類和蝶類)昆蟲的幼蟲。具3對胸足,腹足和尾足大多為5對,有的幼蟲身上有很多有毒的剛毛,人碰到的話皮膚會紅腫。
4、綠尾天蠶蛾(學名:Actias selene ningpoana)是鱗翅目大蠶蛾科的一種中大型蛾類,與寧波尾天蠶蛾十分相似。成蟲體長32-38mm,翅展100-130mm。體粗大。成蟲豆綠色,翅粉綠色,前后翅中央各有一橢圓形眼斑,外側有1條黃褐色波紋,后翅尾狀,特長,40mm左右。
幼蟲體黃綠色,體節近6角形,著生肉突狀毛瘤,毛瘤上具白色剛毛和褐色短刺。胸足褐色,腹足棕褐色,上部具黑橫帶。幼蟲食葉成缺刻或孔洞,稍大便把全葉吃光,僅殘留葉柄或粗脈。
5、煙青蟲俗名青蟲,又名煙草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在東北、華北地區每年發生2代;在河南、山東、皖北等地一年發生3--4代;在西北地區一年發生4--5代,在華中地區一年發生5代;在西南地區每年發生5--6代。
擴展資料:
蠶的生活習性
蠶是變態類昆蟲,最常見的是桑蠶,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桑蠶起源于中國,其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后身體便成白色,一段時間后它便開始脫皮.脫皮時約有一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休眠”。
經過一次脫皮后,就是二齡幼蟲。它脫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幼蟲共要脫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再吃桑葉8天成為熟蠶,開始吐絲結繭。
蠶的眠性
蠶寶寶食桑量極大,因此,長得很快,體色也逐漸變淡。但它的食欲逐漸地有所減退乃至完全禁食,它吐出少量的絲,將腹足固定在蠶座上,頭胸部昂起,不再運動,好像睡著了一樣,稱作“眠”眠中的蠶,外表看似靜止不動。
體內卻進行著脫皮的準備,脫去舊皮之后,蠶的生長就進入到一個新的齡期,從蟻蠶到吐絲結繭共蛻皮4次。具有眠性是蠶的生長特性之一,眠性是蠶的遺傳性狀,同時也受環境的影響。目前我國飼養的蠶屬四眠性品種。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煙青蟲
百度百科-綠尾大蠶蛾
百度百科-毛毛蟲
百度百科-蠶
百度百科-飛蛾